
还记得第一次 “音画发烧”的时候,我是被这“鸡蛋托”震了一下的,生平第一次见到那么多的 “鸡蛋托”,而且这记录还在当天就被打破,所以在节目中说了一些不知深浅的话,比如“过分”啊,“是可忍孰不可忍”啊,后来怀冰和阿光给我解释了“鸡蛋托”的作用,让我觉得以貌取“材”过分的是我,尤其是frpc一日之间换了器材还拆了所有的“鸡蛋托”,更让我对“鸡蛋托”充满歉意。其实,我并没有认为用这些东西不好,只是认为可以用得更好。我们不能容忍简陋,但这简陋应该不仅仅指空间的狭小,用料的粗糙,设计的不合理,可能还包括对审美的不管不顾,或者审美的恶俗等等。在节目中我就说过希望能把这些“鸡蛋托”装饰得更好看一些,其实余温早就做到,不知道余温当时听到了可会得意地窃笑。余温的听音房空间不大,但是兼顾了孩子的学习和自己的发烧,因为房间还通着阳台,所以器材也无妨靠边让出一条通道,阳台门是落地玻璃,所以挂上一卷竹帘,对声音有好处还好看又方便,整个给我的感觉是因地制宜,发烧与生活不妥协也不勉强,他用心地在平衡着、经营着。他的用心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身的关注,也让生活的细节灵动起来。
仰望着灯光映照中恬静无争的“鸡蛋托”,我暗暗地想:用心了,就是“鸡蛋托”也可以风华绝代的呀!
Linpower:
认识余温已经很长一段时间了,是从汕头音响网上认识的,后来在网友“菜鸟”的引见下拜托余温帮我买过一张台湾的黑胶CD,第一次去了余温的家,想起来距离现在也有一年多的时间了。再后来和余温同时加入了同一个QQ群,由于工作的关系。经常在QQ群里谈天说地,东拉西扯的,也慢慢的熟络起来,也经常在“还音”店里见面,请教过唱片等方面的问题,余温总是不厌其烦的回答,给我留下的深刻的印象。因为相同的爱好,认识了这个好朋友。

余温发烧的理念是目前我见过最理智的,从我一开始认识他到现在,不变的是器材,改变的是不断增加的CD,一套rogers转盘+和弦解码+艺雅前级+PASS150后级推皇冠旗舰书架箱,加一堆高档次的线材,推出了理想的声音。这套器材已经是可以让我们这些初烧口水一地的了。那天怀冰兄问我家里有没有出过这么好听声音,我承认,真的是没有,因为到了一定程度,发烧就是在烧钱,很简单,我缺钱,呵呵,二千块的东西是出不了二万块的声音的,不要跟我争辩,除非你是把头埋在沙堆里的驼鸟。相对硬的,我觉得他烧软的更在行,因为工作的原因,他可以买到很多好的CD,余温的CD相当多,而且很多都是好版本,家里那些大伦敦等让人垂涎三尺的CD摆满了他家两边的隔橱。说起CD,他都可以娓娓道来,眉飞色舞说上几个钟头都不累。
刚开始喜欢音响的时候,我也曾经打过问号,应该烧软的呢还是烧硬的呢,相信很多人都有这种疑问,但回顾这几年自己的发烧路,其实是一条曲折而不堪回首的路,总期待有奇迹发生,总以为便宜会出好声。折腾来折腾去,学费交了一堆,反而搞得有点心灰意冷了,而余温的发烧理念真的是相当理智,在有一套不错的器材后,烧软的才是正道,毕竟我们追求的是好的音乐,而不应该只是好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