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1.发烧古典 > 德沃夏克 第8,9交响曲 DG 4757517

德沃夏克 第8,9交响曲 DG 4757517

德沃夏克 第8,9交响曲 DG 4757517

  • 商品货号:YSL002309
  • 商品品牌:DG
  • 本店售价:¥70元
  • 商品点击数:35657

简单描述:


联系人:洪小姐 13005219988 TEL:0754-8878444 E-mall:yslcd@126.com


经销地址:汕头市天山南路丹阳西二区1栋103(丹阳中学对面) 艺士林唱片


艺士林唱片在线客服(即时咨询)艺士林唱片微信号微信号:yslcd88878444 购买时请报标题最后编号

碟号:4757517
碟名:德沃夏克第八第九交响曲

这张德沃夏克第八第九交响曲是DECCA公司分别于1963年和1966年在伦顿金斯维大厅的录音,其中第九交响曲由DECCA的王牌录音师威尔金森录制,这么一张于黄金年代由名录音师录制的作品,其录音质量想必不用多说了。
演绎也精彩绝伦,尤其是第九交响曲,伦敦交响乐团在克尔提斯的调控下,弦乐柔情似水,木管乐忧伤凄凉,铜管乐哀怨悲壮,打击乐撼人心房,把德沃夏克的乡愁表达得淋漓尽致,让聆听者禁不住感伤满怀。
这是一款演录具佳的上乘之作。今次DECCA公司采用96KHe/24Bit技术处理后再版,其效果又得到不少提升,以其65元的价格,真是物超所值。
沃夏克的e小调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赏析

  伟大的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所留下的九部交响曲,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也是十九世纪民族乐派交响曲的代表作,在整个音乐史上也是不容忽视的杰作。由于德沃夏克的交响曲深受古典乐派的影响,所以他的作品结构坚实、牢固。另外,由于他具有天生的旋律才能和丰富、敏锐的旋律感,
因而他的作品充分发挥了旋律的魅力,
而不像传统的古典交响乐那样单纯地发挥技法。这就是德沃夏克交响曲的特殊之处。
德沃夏克的管弦乐法,并不反映当时的潮流,
虽然没有华丽绚烂的色彩,却显得十分朴实可爱。正是因为如此,他的管弦乐法遭到当时某些乐评家的误解。实际上,德沃夏克的交响曲不但能充分地发挥各种乐器的特性,而且在乐器的组合运用方面,更具有无穷的妙味。

  1892年,美国纽约国家音乐学院聘请德沃夏克出任该院的院长,德沃夏克则应邀赴美。这部《第九交响曲》即是德沃夏克在美国停留的将近三年期间内,大约在1893年五月完成的作品。这部交响乐实际上是作者对于美国所在的“新大陆”所产生的印象的体现,曲中虽然有类似“黑人灵歌”与美洲“印第安民谣”的旋律出现,但德沃夏克并不是原封不动地将这些民谣歌曲作为主题题材,而是在自己的创作乐思中揉进这些民谣的精神而加以表现。将此交响曲命名为“自新大陆”者,正是作曲者德沃夏克本人。(也有的版本译为“新大陆”或“新世界”交响曲)

  全曲共分为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 序奏,慢板,e小调,4/8拍子。
此序奏部分颇为宏大,其主题与相继的主部快板部分有极其微妙的关系,担负一种连贯全曲的特殊任务,甚至可称之为全曲精神的中心旋律。乐章的引子部分由弦乐器、定音鼓和管乐器竞相奏出强烈而热情的节奏,暗喻了美国那种紧张、忙碌的快节奏生活
; 乐章的主部主题
贯穿了全曲的四个乐章,其特性与居住于匈牙利和波西米亚境内的马札儿民族固有的民俗音乐具有共通的性质。这一特殊主题靠着巧妙发展,转达了不同于以往音乐世界的“新世界”的消息,
具有强烈的震撼效果。
德沃夏克当时背井离乡,乡愁蕴积,故而引用了他少年时期耳熟能详的民俗歌曲特质,以遣思乡念国的情怀。乐章中另一段优美的旋律,透露出浓浓的乡愁,恰是作者这种心情的体现。

  第二乐章 最缓板,降D大调,4/4拍子,复合三段体。
这一乐章是整部交响曲中最为有名的乐章,经常被提出来单独演奏,其浓烈的乡愁之情,恰恰是德沃夏克本人身处他乡时,对祖国无限眷恋之情的体现。整个乐队的木管部分在低音区合奏出充满哀伤气氛的几个和弦之后,由英国管独奏出充满奇异美感和神妙情趣的慢板主题,弦乐以简单的和弦作为伴奏,这就是本乐章的第一主题,此部分被誉为所有交响曲中最为动人的慢板乐章。
事实上,也正因为有了这段旋律,这首交响曲才博得全世界人民的由衷喜爱。这充满无限乡愁的美丽旋律,曾被后人填上歌词,而改编成为一首名叫《恋故乡》的歌曲,并在美国广泛流传、家喻户晓。本乐章的第二主题由长笛和双簧管交替奏出,
旋律优美绝伦,
在忽高忽低的情绪中流露出了一种无言的凄凉,仍是作者思乡之情的反映。
本乐章的第三主题转为明快而活泼的旋律,具有一些捷克民间舞蹈音乐的风格。

  第三乐章
谐谑曲,从“海华沙的婚宴”中的印第安舞蹈中得到启发,舞蹈由快而慢地不停旋转。音乐有两个主题,第一主题轻快而活泼,带有跳跃的情绪;第二主题清丽、明快,富有五声音阶特色;两个主题彼此应和、模仿。
乐章的中间部分主题悠长而婉转,是典型的捷克民间音乐风格。

  第四乐章 快板,奏鸣曲式。
气势宏大而雄伟;这个总结性的乐章将前面乐章的主要主题一一再现,同时孕育出新的主题,彼此交织成一股感情的洪流,抒发了作者想象中和家人聚首时的欢乐情景。乐章的主部主题由圆号和小号共同奏出,威武而雄壮。
副部主题则是柔美、抒情性旋律,由单簧管奏出。这一切经过发展之后,形成辉煌的结尾。
被剥夺了的乡愁--德沃夏克《e小调第九交响曲》

因为人被剥夺了对故乡的回忆和对乐土的
希望……正是荒诞感。
——加谬

一百多年前,在美国这块纷繁芜杂的新大陆上写下最著名的第二乐章“广板”的德沃夏克,他是怎样在思乡病的煎熬之下将手中的羽笔触向了故乡波西米亚的内拉霍夫斯基小镇?想起在小镇上做屠夫和旅店老板的老父安东尼
·德沃夏克用焙烤牛肉的右手操起了齐特琴?

故乡,本来是很熟悉的一个词,在离欧洲大陆上万里之遥的德沃夏克眼里,似乎渐渐丧失了她的亲切和温暖,那些可以叫得出名来的街道,那些蓝色幻影的山丘,那些穿长统靴,白色亚麻布裤子,绣花衬衫的,在收割后的田间跳对舞的男女,那些村民在草坪上摆起小摊子,卖啤酒,果汁水,花生,巧克力,姜饼,芥末香肠,奶油饼干,在黄昏的薄暮里变得不可理喻起来,好像一个我们曾经爱过的女子有一天突然面孔变得完全陌生了。

故乡成了异乡,德沃夏克日夜思念的欧陆乡村变成了比纽约街头的一座奇异雕塑还要陌生。《局外人》的作者加谬在《荒谬的墙》里说:“在任何包含着某种非人因素的美的深处以及是这些山丘,这宁馨的天空,这些树的仟影,这一切突然在同一分钟之内丧失了我们梦寐以求的幻想的意义,从此就变得比失去的天堂还要遥远。”美国,这块自由和民主的新大陆接纳了不少欧洲受本国政治迫害的文艺人士,《洛丽塔》的作者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1987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俄国诗人约瑟夫·布罗茨基。纳博科夫在哈佛大学比较动物学博物馆任研究员创作了《洛丽塔》,流亡到美国的布罗茨基完成了那部著名诗集《从彼德堡到斯德哥尔摩》,美国提供他们自由的空气,使他们得以继续创作,而他们的写作母题仍然是俄罗斯的文化传统。谁也不会认为是美利坚而不是俄罗斯孕育出纳博科夫和布罗茨基,正如从来没有人把德沃夏克归入到奥纳德·伯恩斯坦的美国。《自新大陆》是欧洲人的交响曲,而不是Yankee的交响曲。

“思故乡,念故乡/故乡真可爱/天甚清/风甚凉/乡愁阵阵来”在小学二年级的音乐教科书上,年青的音乐教师把一个个清丽柔婉的汉字填入五线谱,一支地道的中国人思乡曲子诞生了。人在异乡,舟中只有孤灯一盏相伴到天明—它分明就是中国式的乡愁,中国式的旋律。为什么一支捷克曲子在文化差异如此巨大的中国人听来如此亲切如闻乡音呢?我们听到的“思故乡”是交响曲第二乐章广板中《回家》的一段曲子。这一乐章原有标题“传奇”,当时德沃夏克深受美国诗人朗费罗(Longfellow)的影响,他创作了叙事长诗《海华沙之歌》。海华沙是印第安人的一位民族英雄,他的妻子在饥饿中死去,人们在森林里为她掘好坟墓,向她默默告别,在英国管低沉忧郁的乐音中,我们看见了伤心的海华沙。“他一言不发地坐下来/坐在明妮哈的床上/坐在笑着的流泉脚下/这一双温顺的脚再也不会/轻轻地跑来迎接/再也不会轻轻地跟着他走……”海华沙挽救了他的民族,却无法留住他心爱的妻子,黑人的灵歌和忧伤的旋律交替上升,哀怨的气氛散开在印第安人的黑森林里。

1893年,德沃夏克应瑟泊(一位纽约富商的太太)的邀请,抵达纽约,担任新设立的国家音乐学院院长,作曲家渴望与她合作,他对《纽约先锋论坛报》说:“我在黑人歌曲中发现了成立一所新的国家音乐学校的稳固的基础理论……美国能够拥有它自己的音乐,成长于自己灵魂中的优美音乐,有它自己的特性—一个自由而伟大的民族的自然之声”。这首《e小调第九交响曲》是他第一部完全在美国完成的作品,他宣称“只要有鼻子的人都能够在这首交响曲中闻到美国的风味。”美国的音乐评论家泰德·利比评论此曲说:“虽然素材是原创的而没有撷取美国本土音乐,此曲仍然获得极大的成功,为了使它听起来有美国味,德沃夏克不得不牺牲了一些捷克音乐特有的流畅性,为了让乐曲四平八稳地发展,他也必须牺牲一点精致感。然而也正是曲思的直指人心与丰富的旋律性以及旺盛的精力,使此曲成为德沃夏克最受欢迎的交响曲。曲中粗犷和开朗的作风,勇敢无畏的自信心,都是典型的美国风味,而其动人心弦的抒情风味,就连德沃夏克本人也难以掩饰。”

在交响曲中竭力塞进美国民间音乐,黑人灵歌的德沃夏克并没有使自己融入到美国文化中,在他接下来的美国的三年生活,一面忙碌着,一面想念着波西米亚的家乡,他不会忘记在第三乐章描绘“印地安人跳舞的森林中的一场飨宴”时把印第安人变成了捷克的农夫和村民。美国并非他留恋之地,他的精神故乡是波西米亚的内拉霍齐夫斯,那里有丰富的民间舞曲,轻快的吉普赛音乐,还有他父亲差点没让他成为老板的那间旅店。即使是在《自新大陆》中,它的旋律应该说更接近波西米亚的气质,斯拉夫民族的意识也远远超出于朗费罗原诗的形象之外,海华沙的痛苦在德沃夏克的意识中寄寓着他对波西米亚的深切眷恋之情。这些才使他清醒地意识到自己是位波西米亚的作曲家,波西米亚的音乐元素远远超过美国音乐,《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斯拉夫舞曲》让他多接近了勃拉姆斯和斯美塔纳。

德沃夏克在纽约只待了三年,他患上了严重的思乡病。1895年他返回故乡。1904年在布拉格去世,像一位中国人,叶落归根。


被剥夺了的乡愁--德沃夏克《e小调第九交响曲》

看了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