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塔 - PMC FB1 落地型鑑聽喇叭


由TBI近場鑑聽揚聲器發展成落地式鑑聽揚聲器 ,PMC 已經完成完整的鑑聽揚聲器系列產品 ,如此巧妙地以高品 質的家用 HI-FI 產品平衡錄音市場的成就。Hugh Robj ohns 搖醒了鄰居…

        鑑聽揚聲器以不再如以往的面貌。曾有一段時間他們有著小型方塊式的外觀並且看起來好像是由粗糙的鐵路枕木所製成的產品。但是,現在聲音的精確性已非唯一考量 - 設計者也要求精簡的尺寸以及精緻的原木貼皮所呈現的美學外觀。

        雖然在大型的錄音室仍盛行大型崁入式鑑聽揚聲器(即將鑑聽揚聲器崁入牆內使與牆面齊平),但對大部分較小的空間仍然偏好位於控制台後方安置較樸實的鑑聽系統。顯然地, 落地式系統儼然成為一種趨勢,他們不似厚重的金屬框架而是走向美學造型,特別是在一 些混音編輯和後製公司的控制台商椅已被舒適的沙發及一種較輕鬆的氣氛所取代。正是這樣的背景下,PMC被說服發展一款新的落地型鑑聽揚聲器,以滿足錄音後製公司、個人錄音室、高品質音響器材及家庭電影院等市場的需求一在最近的數據中所呈現的高銷售 量有助於驗證發展落地型鑑聽揚聲器的價值。雖然如此,應該可以說PMC對落地型鑑聽揚聲器雖不陌生,因為他們最旗艦的產品BB5的蹤跡早已出現在世界各大混音編輯室和錄音室,它正是壹組約七尺高龐大的落地式型鑑聽揚聲器系統配置。

FBI徹底研究

        FB1(落地型音箱第一版)的計劃純粹起始於一項針對TB1這組高度受歡迎的近場鑑聽揚聲器(微小型音箱第一版)的實驗性修改。設計者Peter Thomas之前不曾在真正的在傳輸線系統裡試過如此小的低音驅動單體,因為TB1使用混合傳輸線以及低音反射式的創新系統,他稱之為 "傳輸反射式"系統 -這是一種反射式設計及短距離的傳輸線式設計的組合體 (請參看傳輸線音箱的設計解析)。更進一步,為 了取得額外的音箱容積,藉由重新改造TBI為落地型鑑聽揚聲器,使一種真正的傳輸線設計得以建構完 成。FB1的音箱分享了TB1的寬度和深度,但顯然高出了許多,它的尺寸為:1000x200x30mm(高、寬、 深)。雖然 FB1看起來和一般市場所謂的"大型"十分相符,但是卻大到足以在低頻部份將PMC的一些典型的巧妙設計呈現出來。

        大部分的落地式揚聲器(事實上是大部分的揚聲器)屬低音反射式設計,並且由於反射式承載的物理性, 因著不必要的慣性音波和共鳴使揚聲器音箱的容積時常成為一種攔阻。無論如何,在FB1的個案中.多出的音箱容積使傳輸線管道長度設計得以達到更有效率的3公尺長。低音單體配置在沿傳輸線管道的第三轉折處,傳輸線管道的周圍透過技巧性的平衡,使的FB1頻率延伸可達到22Hz和20kHz(-3dB)之間。事實上,在27Hz以上時是非常的平坦,據我所知,其他同體積、同價位的揚聲器並無法達到同樣的低頻延伸。

 
        相較於其他專業級揚聲器 FB1 的音箱稍為經過設計潤飾,前障板與側板採圓弧導角,並有黑色底座可做選項配備。也有原木節皮可供選擇包括山橡木、胡桃木、櫻桃木、黑梣木和玫瑰木(玫瑰木需另補差額)如此詳盡的設計主要是希望能獲的Hi-Fi市場的青睞,但也助於FB1在其他同級揚聲器中能更勝一籌。

       可供加選的底座是一項很有價值的配備,因為它不僅可以增加高音箱的穩定性,而且也提供視覺上更"沉穩"的設計感。安裝底座時,只要將音箱底部的腳釘先行拆除,再把底座以所附的螺絲鎖緊在原來喇叭底部的螺母座位置,然後再將腳釘安裝於新的底座即可。 傳輸線的終端出口經過黑色吸音棉到音箱的前障板,揚聲器上半部則覆以可取下的的黑色面網來達到視覺上的平衡感。雖然如此,我相信有許多的使用者比較喜歡取下面網以顯現高音單體閃亮的金屬光澤。

Vifa 2000

        FB1所使用的驅動單體和它其夥伴TB1一樣都是採用Vifa元件。一個 170mm著膠紙盆振膜鑄鎂合金框的中低音驅動單體 ,高音驅動單體為鋁合金振膜附相位錐 ,內加注磁液。

        不意外的是它的分頻網路和TB1的非常相似 ,並保有溫和的 12dB/二階分音,兩個驅動單體在3KHz分頻。 雖然如此 ,分頻網路稍稍地提高以保持中高音頻的平衡並且加入延伸的低頻響應 。 背部障板有二對鍍金香蕉母座輸入端子 ,可以提供雙線、雙擴大機的功能,並附有加裝Bryston PowerPac 的安裝孔。適用於60/120兩種瓦數。加裝PowerPac 使內裝被動式分頻網路的 FB1可轉變成主動式揚聲器。

        被動式分頻網路的阻抗為8Ω normal,靈敏度每瓦90dB/IM,即使使用一般功率的擴大機即可產生令人印象深刻的音量。瞬間輸出音壓為 >110dB/1Meter,這對混音編輯公司、錄音後製公司和個人錄音室的應用上十分的重要。

找出屬於你自己的FB1最佳擺設位置

       用來評論的這組FB1 .是由Peter Thomas 親自送來的 ,將我自己的PMC AB1揚聲器移出房間後 ,他開始找尋這組新音箱的最佳擺設點。最初Peter 以低頻為標準 ,他一點一點的移動揚聲器以找出這個房間內能讓低頻響應盡可能平順和均衡的位置。一旦找到了滿意位置,按著他調整揚聲器的內傾角度(Toe-in)以達到最精密的立體音像。

         不論你花費數百或數千英磅在揚聲器的採購上,你都應該花些時間和努力去嘗試各種擺設位置而不是只將揚聲器鏗鏘地就放在他們擺在看起來還不錯的位置。讓人驚訝的是即使只是些許英吋的移動就會產生揚聲器的平衡和感覺差異變化。有趣的是,雖然我們一開始將FB1放在先前安放AB1的位置,但是最後他們的位置卻有些許差距,一點點地向前並且角度較為內傾 .所以對某一組揚聲器合適的位置,並不意味對另外一組揚聲器也是正確的位置。

        這次FB1器材評論搭配的是Bryston 4B 擴大機,雖然每聲道250瓦,或許功率過大-PMC 推薦大約100瓦就可以使FB1在合適的空間內勝任一般的鑑聽工作。

聆聽FBI

        我第一個參考點是小巧但與其他同級近場揚聲器相較下卻幾乎可提供額外八度低頻延伸的TB1。 相對於它的價錢,他們的聲音表現具有優異的中性、詳盡和音像。因此在FB1上發現相似的特性並不意外。雖然如此,我完全臣服於這組揚聲器所創造出來的透明音色表現。

         我十分訝異的是,雖然使用完全相同的驅動單體,可是FB1的音壓卻比它的同伴TBI來的大聲, 我不得不相信他有可能來自六英吋的驅動單體產生有力、極大量感的低頻。這對相較於AB1來的簡潔的揚聲器,其低頻表現實際上足以與較大型的AB1相抗衡,除了價格上的差異外,FB1的表現的確令人印象深刻。

        金屬高音單體也是令人期待的部份,高音表現十分清脆、細緻清楚,但是卻一點也沒有衰竭的現象。我可以一直聆聽數個鐘頭而不覺得需要稍微休息,這正是一款低失真揚聲器的特色。一般錄音的異常情形像是咋舌聲和物品掉落的聲音都會清楚的表現出來,但是卻沒有過度地受到強調。金屬振膜高音表現明顯,但是似乎不曾因此產生任何明顯的共鳴,並且運作適宜。

          中音部分使用Vifa著膠紙盆振膜驅動單體,如TB1有著一樣的中性、透明的聲音表現。我發覺中音部分在播放錄音品質優良的人聲時會很快的表現出來,除了與搭配良好的三音路設計做比較之外,FB1無疑的足以抗衡任何同等級約二音路揚聲器。我也發現中音和低音的結合很自然,在響應軸線區間內和離開響應曲線,相位響應和擴散性似乎部融合地非常好。 如我已經提過的,低音部份具有非常厚實的份量,但卻沒有隆隆震耳或音色單調的感覺。複雜的低音曲線在旋律和動態工作兩方面都完美地保持原貌,低音鼓聲也很清楚。整體而言,這個系統反應也非常迅速,即使有如踢低音鼓如此短暫的聲音,也能如一單一聲響般立即傳達到面前。 以小而擴散性高的單體組合成較窄的前障板可使立體音像栩栩如生地出現在面前。

        它也十分地穩定,雖然我發覺那"皇帝位"是調整兩支揚聲器之軸線交會點,使之交會往聆聽位置之後一點點-若其軸線交會在聆聽位置之前,妳會發現此時的音像會隨著妳的左/右移動而變得十分靠近左/右揚聲器。

        不像一般的反射式揚聲器,傳輸線式設計傾向保持它的頻率平衡不隨聆聽音量的大小而改變,FB1能夠充分地展現它的實力。即使音量調高,低頻的表現仍然立即而正確,低音吉他和鼓樂保有它們基本的元素而不被混為一種雜亂的和諧!真是特別歸功於傳輸線式設計,因為我知道有許多人是在晚上很晚才結束混音編輯工作或混音編輯工作的場地和鄰舍靠的很近。 對於那些與環繞音響混音編輯工程有關的人而言,FB1更是一個理想的選擇 - 它的角色定位取決於應用的層面和空間的大小。例如,在較大的系統中,它可以作為後置揚聲器;或在一般性的配置中,作為主要的左、右聲道。另有超低音XB1和中央聲道可供作補充配備。

        "我十分訝異的是 ,雖然使用完全相同的驅動單禮 ,可是FBI的音壓卻比 它的同伴TBI來的大聲 ,我不得不相信他有可能來自六英吋的驅動單體 產生有力 、極大量感的低頻 !"

        當然,FB1撥放出來的場面與ATC10'Mackie HR 824、或是GeneIec 1209s加上1091超低音的效果是相似的。你能將ATCs、Mackies或是Genelecs放置於混音台的電平錶上,而FB1則不能。 但是FB1卻能較其揚聲器提供更寬廣的情報窗口以重現音頻訊號,製造出相較於其他以衛星揚聲器及超低音揚聲器"組合而成"的系統更佳的解析能力以及聲音表現。無論如何,它們都是千里馬, 但若是空間足以匹配而且安置中場鑑聽揚聲器是合適的,我會強烈建議使用FB1的。

 


编辑:18928843168 微信:gzhifi E-mail:gzhificom@163.com 用QQ登录论坛,参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