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接近我的理想-評Dynaudio Acoustics M1喇叭


搭配試聽器材
    數位訊源:SONY CDP-X5000。前級:Sonic Frontiers Line 2,Rotel RC-995。後級:Fort'e F-4A。參考喇叭:Dynaudio Contour 1.8Ⅱ、 Mirage OM12。線材:MIT MH-330 Tube,ART Synapsis(平衡式),MIT Terminator 2,Power Source SE、Esti電源線。

    您心目中的好喇叭有什麼條件呢?筆者心目中的好喇叭至少要有下列條件:首先是筆者聽音樂的時間相當長,所以這對喇叭的聲音要平衡、耐聽,音質要豐潤。筆者最常聽的音樂類型是浪漫樂派中晚期的作品如布魯克納、馬勒的交響曲及華格納的歌劇與管弦樂曲集,這些作曲家都會以大型管弦樂編制調配出不同的音色變化及音響效果,甚至是強烈的音壓變化來表現樂念的習慣,為了能完全領略作曲家的理念及樂曲表現的精神(還有指揮的詮釋方式),喇叭表現的音色要正確,動態也不能有太大的壓縮。我最喜歡豐沛延伸、且絲絲入扣的弦樂群,所以這對喇叭一定要擁有優秀的高頻表現。至於低音方面,因為我的聆聽室不大,不敢奢求震天地、捶心肝的低音量感及延伸,自然平衡、結實有力而解析分明的低頻效果才是我所追求的。雜誌編輯難免要熬夜寫稿,所以我還希望我的喇叭在小音量播放背景音樂時,還能保持音域平衡及一定的解析力,同時亦可近場聆聽。身為一個音響器材評論員,我所用的喇叭自然要對前端器材改變的反應相當敏銳,而且要中性不能有太多的癖性。當然,由於從事編輯工作的薪水微薄(非常、非常微薄),這對喇叭本身價格不能太高,也不能太難推,否則光是買擴大機的代價就肯定會讓我吃不消。

M1設計相當接近我的標準

    天底下有這種喇叭嗎?我沒看過,所以還在尋找中。不過我發現這回試聽的這對Dynaudio Acoustics M1可能就是我尋找的對象之一,「音響論壇」的讀者可能早已知道我是社裡唯一的Dynaudio用家,但這回M1的試聽工作倒並不是由於這個因素才落到我身上的。真正的事實是筆者早已耳聞這對喇叭的優秀之處,而主動向此間代理商尋求試聽。猶記得當年購置喇叭時,在音響店中對Dynaudio Contour1.8Ⅱ一聽鍾情,從此陷入魔障中難以自拔。不過我和Dynaudio的戀情並非如此順遂,其過程簡直可用曲折多變來形容……算了,未了避免讓讀者感到筆者有欺騙稿費之疑,我還是等以後有多餘篇幅再來描述這段情節離奇的「Dynaudio歷險記」吧!

    話回原題,就在我歷盡千辛萬苦,搞定Contour 1.8Ⅱ(最大的困難當然是選擇擴大機),開始我倆的甜蜜生活之後沒多久,一個第三者突然闖入了這個漸趨平靜的日子。Dynaudio Micron,我到現在都還無法忘記她(我實在不願意用形容物品的『它』來描述這對喇叭)外箱漂亮的木工,她音質的純淨無染,她高頻的飄逸無端,以及絕對超過她嬌小身軀所能表現的動態。假如不是Contour 1.8Ⅱ擁有更完整的頻段表現,以及更低沈結實的低音,那時我極有可能會成為一個始亂終棄的負心漢。所以當我知道Dynaudio Acoustics M1使用的高音單體是和Micron相同的D-260 Ensotec,而中低音單體用的15W75也和Micron相同,但數量卻是多了一倍的兩只,加上低音反射式的設計(Micron是封閉式的設計),使我直覺的感到這可能是一對頻段更為完整,而功率需求卻較小的Micron,當然就迫不及待的想辦法借來試聽了。

    試聽結果如何,我只能說和我想像的不太相同,至於如何不同,且讓我賣個關子。但我可以說M1除了對功率需索無度,及外觀太過難看這兩個缺點外,真的是一對相當接近我理想的好喇叭。

完了,腳架高度不合

   在我使用賣掉Elac ELX8060之後,家中就沒有任何可以使用的喇叭腳架了,所以每次要試聽書架型喇叭時,總得搬運公司的腳架回家搭配,這回要搭配的喇叭既然是係出名門的M1,理所當然要挑一對重一點的好腳架。沒想到這對全公司最重最紮實的腳架高度對M1而言卻是明顯的不足,所以筆者這篇評論報告幾乎全是坐在地上聽寫出來的,不過這樣的聆聽經驗卻讓我瞭解了一些M1的其他特性,至於是哪些特性,還請您耐著性子看下去。

    剛將M1從箱中拆出來,馬上就可以感受到專業喇叭那種不同於家用喇叭的設計理念。一般而言一對十多萬元的喇叭,廠商多半會為它穿上各種美麗的外衣,或鋼琴烤漆、或原木音箱、或聚酯打造、最起碼也有各式漂亮的貼皮來增加它的附加價值。但M1的主要用途原本就不是讓您擺在家裡唬人的,它是放在錄音室中供專業錄音工程監聽使用的,它的外觀就是原來MDF的音箱加噴黑色耐磨漆而成,並沒有加上任何的裝飾。這樣的外觀當然算不上好看,不過筆者的使用經驗是 ?看久了也就習慣了。至於這樣的外箱是不是特別的耐磨耐撞,筆者沒有做特別的測試,有興趣的讀者不妨和經銷商或代理商商量一下,看他們願不願意讓您試試這對喇叭在這方面的能耐(主編按:別試了,我在錄音室裡見過無數耐磨漆被『磨損』的慘狀)。M1的音箱是前寬後窄的扇型設計,這樣的作法自有其聲學上的考量,但連帶的也讓您一看就該知道這對喇叭鐵定是該橫平著放置才對。分音器就鎖在喇叭箱頂的一塊鐵蓋上,易於快速維修應該是這個設計的最大考量點。

使用單體皆為特別訂製

    對Dynaudio喇叭熟悉的讀友們想必也對其單體型號如T-330、D-260高音或15W75、15W75XL中低音有所認識。不過讀者可能不清楚,Dynaudio用在自身喇叭上的單體,除了經過精選配對外,更會為某些型號的喇叭設計製造專用的特殊型號。例如Contour 1.8Ⅱ上的D-28Ⅱ高音就是經過特別訂製,使用雙磁鐵的特殊型號,而專門為使用於錄音室鑑聽設計的Dynaudio Acoustics,所用的單體自然也經過特別的製程。大家都知道,即使是一般的Dynaudio單體,承受功率的能力也要比市面上大多數的單體要強上一截,根據原廠資料顯示,M1使用的單體居然可以承受一千瓦的持續輸出功率,我想除非故意要去測試它在這方面的最終能力,否則您大概沒有什麼機會達到它在這方面的極限(市面上有千瓦以上持續輸出功率的後級根本就沒有幾部),而更遑論超過而讓它燒毀了。

    Dynaudio Acoustics所使用的單體和喇叭箱體經過特別匹配設計,使得Dynaudio Acoustics的喇叭音箱和單體結合就自然有一階分音的效果。也就是說,即使在不加裝分音器的情況下,這個廠牌的喇叭也會有每八度頻寬6dB的衰減斜率。雖然如此,Dynaudio Acoustics仍然為他們的喇叭加裝了分音器,原因就在於雖然使用單純的一階分音可以相位降低失真的問題,但對於一對專業鑑聽用的喇叭而言,一階分音在分頻點交接處的衰減速度實在不夠快。

可以發出超強音壓的物理特性

    雖然M1的體積不大,又長得一副貌不驚人的模樣,可是它卻有發出和它外貌毫不相關的超強音壓特殊能力。根據原廠資料顯示,在2.3公尺遠的地方(請注意,不是一公尺處)測試M1的最大音壓,可得到122dB的可怕數字。而實際聆聽時,筆者也可以充分的感受到M1在這方面的能力。

    雖然M1可以發出很大音量的絕對能力,但效率88dB(輸入一瓦功率,在一公尺處測得)的它,實在算不上是高效率喇叭。實際使用時,筆者發現它倒也沒有一般傳言中的難推。實際使用Fort'e F-4A去驅動它的結果,發現M1表現出的聲音居然要比Contour 1.8Ⅱ要開闊得多。

和想像中的聲音大不相同

    剛開聲,我就發現M1的聲音和我想像的不太一樣。在我想像中,M1應該是拘謹、純淨而精確的聲音,但沒有想到在Rotel RC-995加Fort'e F-4A的驅動之下,M1卻發出比Contour 1.8Ⅱ氣勢更鮮活龐大的聲音。除了在極低頻延伸略有欠缺外,它的聲音幾乎比Contour 1.8Ⅱ還像大型喇叭。不過這時D-260卻沒有表現出它對於D-28Ⅱ的相對優勢,進而展現出更延伸、質感更優異的高頻段,反而讓我聽到了音場高度略有問題,且略帶混濁的聲音。根據前輩們的指教,這些都不是M1可能產生的壞處,推究唯一可能的原因在於我把喇叭擺得太低了。由於家中沒有其他喇叭腳架,我思考了很久,忽然想到何不把M1擺在Contour 1.8Ⅱ上。儘管這是個蠻荒唐的主意,但卻真的讓我確認了我的想法。架高之後的M1果然表現出極具鑑聽喇叭的味道 ?音質純淨無比、透明感極佳、細節豐富到房間裝不下。可惜此時的M1也出現了些許的副作用 ?低頻量感減少,音質變得較為單薄,聲音變得過於冷靜而缺乏音樂性,原本開闊的氣勢也少了一點。我想讀者們也可以「舉一反三」根據上面敘述推測出原因 ?將M1擺在Contour 1.8Ⅱ上實在太高了。由此也可以得知M1對高低擺位是相當敏感的。

它是最接近我理想的一對喇叭

    前面提到過,M1除了幾點未達我的要求外,幾乎就是最合乎我理想的一對喇叭。此話怎說呢?在談及這個部份之前,還是先和讀者報告試聽這對喇叭時所搭配的器材。訊源還是SONY CDP-X5000,搭配的前級有Rotel RC-995及Sonic Frontiers Line 2(沒錯,這是最新加入筆者參考器材的新成員),後級是Fort'e F-4A,參考的喇叭自然是筆者的Dynaudio Contour1.8Ⅱ。訊源到前級是以單端的MIT MH-330 Tube連接,前、後級之間則是用平衡接頭的ART Synapsis,喇叭線用的是MIT Terminator 2,電源線有OBL、Power Source及Esti。

   我理想的喇叭第一要有良好的動態表現能力,以滿足我在聆聽爆棚音樂時所需的音壓,M1是錄音室專業用的鑑聽喇叭,在這方面的表現能力可說是毫無問題。當我用M1聽「失落的世界」電影原聲帶時,CD中所有兇猛可怕的各種音效,除了大鼓的極低頻震波外,完全被這對喇叭徹底的表現出來。尤其是那種蘊含強勁能量又充滿金屬味道的銅管,可能會令大部分的喇叭都承受不住而失真稱臣,但M-1卻是輕輕鬆鬆就輕騎過關。唱大聲,M-1的能力毫無問題。

   音色正確,是我對理想喇叭所設的第二個條件。M1身為一對錄音室專用的高級鑑聽喇叭,理所當然可以滿足這個條件。Opus 3的Test4.1錄有許多各種不同類型的音樂,其中使用了各種不同的樂器,M1可以完全表現出它們在音色及質感上的差異。請注意,M1表現的是唱片中正確的聲音,它不會美化原本錄音不佳的聲音。上華唱片最近出了一張詞曲創作人製作歌曲Demo帶的合輯,裡面收錄的歌曲都是一些粗糙的初步錄音,M1便可以清楚的表現出這些錄音中的瑕疵。

即使小聲聽也解析力十足

    一對喇叭在播放大音壓片段時要不失真也許不容易,要在小音量時表現出平衡的聲音、音場及足夠的解析力其實也不太容易,偏偏M1就有兼具兩種能力的特異功能。即使在小音量聆聽時,M1也能充分的表現錄音師收錄在唱片中的各種細節,更誇張的是,此時的M1仍然可以令您感到一個若有似無的音場,這恐怕是一般喇叭很能辦到的。

   有些讀者的空間不大,書房、臥房及聆聽室或許都使用同一個房間,此時工作用的書桌或電腦可能就得放在喇叭旁邊。若在工作時想放一點背景音樂助興提神時,就會發現自己的喇叭像個喊話筒似的,不但能量過於強烈,聲音也嚴重失衡。假如您常遇到這種情形,那不如換對M1吧!M1本來就是設計用於錄音室中近場聆聽用的喇叭。平常使用這對喇叭時,是將它放在錄音控制台上,而錄音師就坐在它的前方工作。所以在近距離聽M1,不但不會有任何頻段平衡上的問題,聲音不會太衝,細節也仍一覽無遺。

對前端器材改變反應之靈敏,令人驚訝

   在試聽M1的這段時間裡,筆者將Sonic Frontiers Line 2列入參考器材名單中,這時從M1上所聽到改變的地方,就比在Contour 1.8Ⅱ上多。這些改變在聲音的重量感、低頻的量感、極低頻的延伸這幾方面的確是Contour 1.8Ⅱ比較容易察覺。但在音質的純淨度,解析力、細節的增加,高音延伸、質感改善,以及音場開闊度及定位表現上這幾方面的表現,M1的改變幅度的確要來的更大。換句話說,M1的對前端器材反應靈敏性的確要比Contour 1.8Ⅱ來得強一些。但受限低頻段以下不足的天限,使得M1無法反應低頻段及極低頻的改變(尤其是延伸方面的能力)。

M1可不是Micron的低音加強版,但可視為Micron放大版

    雖然我非常喜歡M1的表現,不過它的聲音卻並非原來我所想像的「Micron低音加強版」。和Micron比起來,M1的聲音豐沛,音場龐大,聲音開闊,50-100Hz這個頻段也更加的充足。當然Micron的細緻和精確,M1不但承襲,甚至還有些猶有過之的趨向。不過我最希望聽到的50Hz以下延伸,M1還是沒辦法達到。不過這也表示,要為M1加裝輔助低音的話,在搭配及調整上,應該都非常的容易。在這裡得特別聲明的是,M1雖然缺乏50Hz以下這段,但50Hz以上的這段卻是非常的充足飽滿。

當作家用喇叭需視用家自身條件

    雖然合乎我的要求,不過M1適不適合其他的音響迷使用呢?說實在的,我並不覺得M1是一對適合每個人使用的喇叭。首先是這對喇叭的外型實在有些????嗯,不太能雅俗共賞(這樣說是因為可能還是有人會覺得它很有個性)!假如您有專用的音響聆聽室問題還不大,要把它放在客廳的話,除了要有點勇氣外,和家人的溝通能力大概也要不錯。其次是這對喇叭實在敏感得有些過分,不但對擺位的要求極高,也會毫無保留的表現出前端器材及錄音的缺點;也就是說,它可能會讓您無法安心的享受音樂 - 成天想東移西移,甚至於換機。

    至於為什麼我不換呢?說實在的我是很想換的,但身為評論員的我必須擁有一對測得出前端器材低頻能力的參考喇叭,而M1在50Hz以下的延伸收得極為乾淨,無法達到這個要求,這是原因之一。我很難忍受M1的黑色外觀,這是原因之二。用這對喇叭就得再找一對好的腳架,對懶散的我來說實在麻煩,這是原因之三。但假如您的音響功力深厚,前端器材具有相當水準,後級有一定水準的驅動能力,又不在乎它的外觀,M1絕對是一對相當抵玩的好聲喇叭,只可惜因為搭配、擺位過於嚴格,以及超過十五萬元的定價,讓我無法給予最佳推薦。假如您能搞定它的種種問題,再配上一個不錯的超低音,此時M1的表現可以套句劉總編的話:「拿兩個最佳推薦都綽綽有餘」。


编辑:18928843168 微信:gzhifi E-mail:gzhificom@163.com 用QQ登录论坛,参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