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响的靓声与建声(2)


一般未经处理的房间T值多在1秒左右,Hi-Fi听音室的要求起码要降到0.5-0.6秒以下,对现有环境的改造是否正确对音质影响很大。测试房间的声不特性最简单的办法是播放《雨果发烧天碟(一)》中的频率测试信号片断。理想的效果是信号随着频率的上升、强度会均匀地增强。但在一般的房间里,通常会出现某些频率特别强、某些频率又特别弱的情况。对于高频反射太强的问题,铺地毯、挂窗帘应取得不错的效果,而低频驻波比较难解决,要按下面方法改善。前方主音箱与听众之间地地面是最早的反射声源,它会影响声象的定位和声源中空旷场所混响声效果,必须首先加以克服。具体方法是铺上地毯,若地面原是磨光硬石料(大理石、花岗岩、光滑瓷面砖等)的,地毯更需厚一些。音箱后墙的装修方面,除了结实为主外,外形的处理也颇为重要。如将音箱墙角改为弧形或45度角,这样也便音乐动态和能量更为自然顺畅地向聆听位。后墙处理可用一块厚丝绒挂帘从天花顶挂至地板,厚丝绒宽度为墙宽的约2倍,后墙特别是离地面三分之二的墙面需用吸声材料敷贴,也可以用丝绒做一个帐幕把整面后墙蒙起来,厚丝绒挂帘主要是吸收中的高频。很多居室装修时使用了护墙板,这种外形虽漂亮,但声学特性不太好,容易引起某些频率共振。改善方法是在护墙板内填充如矿物棉等吸音棉,同时在护墙板表面钻孔,孔直径为10mm左右,其孔距一般相隔20mm左右,最好再在外面包上薄层装饰布,这对吸中低频很有效。另外一种处理方法是用空心板墙,采用的是厚度为5mm的密实性较好的优质五夹板,在墙上用结实坚硬的木龙骨50×50mm为木板条栅度,再将五夹板钉粘上去,左右侧墙由地板到墙顶均是如此处理,若考虑美观则护墙板至少做到离地1.2M高,空心板墙内填吸声矿棉、玻璃棉、涤纶棉效果更好,比第一种钻孔包软织物方法经济实用些。

若听音室面积仅10多平方米,不宜再将四周墙做护墙壁,那么可在墙壁表面(考虑美观仅在离地1.2M高度)做80×80MM左右的四梭体木板造型均匀分布,其突起高度在20mm左右,形成均匀的扩散体,可将驻波打散,当然1.2M高度以上用软织物包上则更佳,整体装潢美观,建声效果又兼顾。对于软垫沙发、地毯均是吸中频为多,面积宜合适为好,最后还要考虑到人的吸声系数,加上聆听者人体对全频均有较强的吸声。这符合小房间的理想听音特性。经过这样处理后房子声音往复反射较强引起的严重的谐波共振的弱点将得到改善,此时反射较小,共振减弱。另外音箱背靠墙体要够结实坚硬,才能将音频和动态迫向前方的聆听位,松软又单薄地墙体结构会形成消弱作用,把声音中的能量抵消大半,特别是中低频方面十分明显。房间四边的墙身要尽量做到扎实,如果谐振波过于强烈才将其吸收或打散,用打散的方法是使它变成泛音,而在打散之后,如果中低频仍然存在驻波影响的,这时必须用较高密度的吸音装置强吸硬管或者吸音柱将驻波吸去。大面积光滑平面的侧墙和两面窗户玻璃、家具表面也应用窗帘之类的软织物遮挡起来。扬声器两侧的墙壁十分坚硬也是产生驻波的原因,在这些地方吊上挂毯一类的东西防止反射的话,细致的信息听起来会更加明了清晰。不过地毯这类的织物对中高频吸声比较理想,而对中低频的吸声则较差。另外不有一种改善方法,采用凹凸海绵(约40-50MM厚)镶在后墙上,防止主音箱的反射声,四面墙体也可用此方法,市场上用于鸡蛋包装的防震垫,吸声效果也佳,但外观欠佳。这些建声处理前提是要牺牲些厅室内的实际面积,因此面积小于15平方米听音不能采用理想的建声处理方法,否则有效面积太小。

天花顶是较难处理的,不少人在装潢时想做吊顶,但吊顶材料选购比较薄,尤其是三夹板更容易引起共振。解决的方法可用轻质石膏做表面凹凸不平的曲折的板材装于天花顶,这样不易引起反射,又不降低房间的实际高度。当然层高超出3米可用均匀钻孔的轻质石膏板(一种专用的穿孔吸声板材)与表面凹凸不平的石膏镶嵌而构成,既美观又兼顾建声。(图2)也可以通过龙骨、超细玻璃、夹板做一个平面吊顶,同样成为一个薄板共振吸音装置来满足建声效果,但房间的实际高度降低较多。铝合金、钢玻璃窗前要用大面积的较厚质窗帘布来改善,如果墙的宽度为3米,即6米,让其自然皱折才能消除反射,但值得一提的是,铝合金、塑钢玻璃窗一定要安装牢固,不能有左右晃动的撞击声,否则声音大或低音深沉时会引出不协调的噪声。

家庭室内听音室的建声处理,要将装潢美观、艺术风格、声学特性最佳作的统一,因为再发烧的听音室也是属于家庭居室的一部份,若建声搞得很专业发烧,但听音室完全与现代居室背道而驰,那么这种人也不能称为完美的音响发烧友。

音箱的摆位是音乐场中极重要的一环,再好的器材若摆位不好,播放的效果也不会理想,只有摆位正确,重放才会达到理想的效果。任何一对音箱只要摆位得当,均可获得比较宽广的音场。立体声箱在房间内最佳的间距与试听位置是左右音箱组成一个等边三角形,根据房间的大小,音箱的间距在2-4M,而聆听者距音箱连接中点的垂直2-4m处为最佳“皇帝”位。由双扬声器试验可知,立体声声象定位取决于两路扬声器到达聆听者处所产生的声压音区的位置。若音箱扩散角度不理想,可适当将音箱向内转动一些,若音箱扩散角合适,音箱间距可适当加大。音箱的摆位对声场的改善也有较大帮助。采用后倒相式的设计音箱,其倒相孔最好离墙面0.5M左右,如果视听室面积较小,不宜选用后倒相孔式音箱。音箱不要直接放在地面的低音反射波很强,会使低音不自然地加重,它直接影响低音的厚度与质感。若离地面太远,对低音重放是有利的,但低频成分反射减少,使人感到低音不坚实。落地式音箱应将其底部垫高200MM,使低音扬声器下沿离地距离为低音扬声器直径的1.5-0倍,这时低音放音效果最好,高音也基本能得到满足。落地箱可铺架空的原木地板,取其对低频有良好的吸收作用,否则铺复合木地板即可,地板上应铺一张尽量大的厚地毯。如果条件允许,还应在四个墙角装上圆弧形的扩散体,扩散体内塞满卷成简状的玻璃棉。对低频的吸收可通过在靠墙处做一排木质的大衣柜或大书柜来实现,衣柜或书柜应塞潢棉被、书籍等物品。音箱是书架式,一定要配上脚架,其总的高度(连脚架),使音箱的高音轴线与人耳(坐着)的轴线相一致。落地式音箱若摆放时感到地面不平,可用直径25-30MM、2-3MM厚的软质橡皮每个音箱各3块垫于箱底部,使音箱稳当。如果是大理石地面,音箱底部可改用3个尖锐圆钢钉支撑住,并仔细调节其高度,使3个点支撑住一个音箱底部平面最稳当为好。由于听音室大理石地面对声学特性不利,还要用整张较厚质地毯(在听音区)铺上,这样大理石地面的反射声将削弱较多,改善效果不错,会将音象的聚焦力提高,高频的噪音也减少了。

如果听音室较小,仅12-15平方米,那么很有可能音箱要贴近墙面而音箱贴近墙面部分要采用强吸声方法,上述那种凹凸形的海绵体比较合适。当改变音箱的位置或者聆听位置,可避开讨厌的低频驻波,最彻底地办法就是将音箱或聆听点的位置作大幅改变,例如音箱原先是摆在窄边的,这时就不妨摆到宽边试试。如果不允许,将音箱或聆听位置距离后墙的间隔不应小于0.5米,因为造近墙壁角常常是驻波集中之处;二是把音箱往后墙靠时,虽然有利于重现低频(特别是后倒式的书架音箱会有明显的低频增加),但可能会使音场变浅。如果音箱放在矮柜上时,就会产生有害的共振。解决办法是在前置音箱(一般多采用书架式小音箱)底部添加10-20MM厚的、质地很重、有一定面积的大理石或花岗岩石板,大理石与低柜之间可添3个30MM直径橡皮避震薄片垫平。而音箱与大理石之间可用专用的圆锥体铜钉脚或木钉脚隔绝有害振动。当音箱发声时,箱体的振动传到脚钉便会衰减很多,再传到质量很大的石材时,就不易产生共振,声音就会变得很厚实有力,低频会强劲得多,而且音乐感也较好,透明度增高。

改变室内家具的布置,能在相当程度上改变聆听室的声学特性,使音质发生变化。如挂帘能改变室内中、高频音质,较厚的挂帘能吸收大量的中、高音,从而增加声音的柔顺,并减少混晌,改用较薄的挂帘则可使声音的中、高音变得生动。大型家具能影响室内的低频响应,特别是席梦思床垫、大型软沙发等的位置变动,能明显改变室内的低音效果。放满书又滑有门的书架也能对声音产生散射,对低频吸声效果不错,对室内声音的平均分布有好处。

通过音箱的摆位后,声音会有很多改善的听音室内聆听,其效果是更上一层楼。发烧音响系统的最后一个关键是必须选用正版的CD碟片,而且是录音效果出色的,尤其应考虑发烧金碟之类的CD碟片试音。如果在几万乃至十几万的发烧极品(Hi-End)音响系统中,却使用了劣质的甚至盗版CD碟,其声音当然就背离了Hi-Fi原则,也就是说配置的如此高档的发烧极品音响形同虚设,这是Hi-Fi发烧友往往容易忽略的问题,当然这种人也谈不上是真正的音响发烧友。


编辑:18928843168 微信:gzhifi E-mail:gzhificom@163.com 用QQ登录论坛,参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