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游记之--香港一日游(3)


德发商场大约有三、四十间发烧店,若每一间都驻足流连的话,一整天时间都嫌不够。我信步走进一间老字号“朱记音响”,认识了店主朱老三。原来这店是兄弟生意,除了德发商场之外,九龙亦另有分店。

走进朱记,立刻感受到一股强烈的怀旧气息。如果你是古董音响迷,一定会流连忘返。只见古董机五花八门,应有尽有。从Marantz Model One至Model 10B、以至Philips、德国“德律风根”、英国Quad、Leak,美国Fisher、Scott、Dynaco、Bell、“西电”等各款旧胆机,看得人眼花缭乱。

香港发烧店主大多数平易近人,而且比较喜欢与顾客交流发烧经。我跟朱老三素昧平生,但一见如故。武侠小说有所谓“华山论剑”,我们则来一场“德发论经”(发烧经也)。

相信发烧友都有这种体验,话不投机半句多,论起发烧来,却是千言万语诉不尽。在香港的发烧店,你很容易结识到同道中人,他们的发烧知识甚为广泛。自问玩英国老牌喇叭Goodmans多年,对它已经滚瓜烂熟的我,想不到碰上这几位发烧友,竟是小巫见大巫。他们不但对Goodmans知之甚详,甚至还提出一些经验之谈,很有参考价值。大家谈到投契,还一起到附近的餐厅喝茶,临别互赠名片,结下一段美好的发烧情谊。

一看手表,已经下午四点,当下钻入地底,从九龙过海来到香港繁华的中环站。

在香港的发烧龙门阵中,鸭寮街走平民路线,旺角属中等阵营,而中环则趋向高档次。一些欧美知名的发烧代理都集中于此。时间不多,只能走马看花。音响器材看够了,我特别选择拜访新加坡发烧友最熟悉的《发烧音响》杂志社,其总部就设在车水马龙的中环站旁边不到五分钟的路程。

在我印象中,《发烧音响》在八十年代中期创刊的时候只是一本“蚁型”杂志, 薄得只有几十页内容。一直以来,我觉得它大力推介胆机,非常合我胃口。走进《发烧音响》门市部,才知道它现在的经营已经趋向多元化了。除了每月出版《发烧音响》之外,最近又推出一本专门介绍AV动态的杂志。门市部也售卖发烧CD、LP天碟、真空管等,还摆卖许多古董名机及喇叭,不但可眼观,更可耳闻。

香港的中文发烧杂志多如牛毛,相比之下,我们的《视听艺术》则更显一枝独秀。香港人几乎百分之百读华文,而发烧友中,十个更有九个半要购买自己捧场的发烧杂志,这对中文发烧杂志来说,简直是一片沃土。而在新加坡,且莫说发烧友队伍小于香港,单就语言环境来说,这片土地亦算贫瘠。因此,纵然在我眼中,可以客观而大胆地说,我们的《视听艺术》跟香港发烧杂志相比,仍有许多不足的地方,然而在新加坡华文市场如此艰苦的经营状况底下,《视听艺术》已经非常难能可贵了。

这次香港发烧一日游几近尾声,虽然紧凑到废寝忘食,但如果大家觉得还有一点点趣味性及参考价值的话,我已心满意足了。



编辑:18928843168 微信:gzhifi E-mail:gzhificom@163.com 用QQ登录论坛,参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