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天中午12点抵达吉隆坡,便与已在当地守候的另外一位坐拥 Utopia喇叭的新加坡超级大发烧萧总会合,直奔酒店附近的一家著名客家菜馆大祭五脏庙。酒足饭饱之后,随即赶赴设在 Patronas Twin Tower二楼的 MPO Concert Hall,因为音乐会在下午三点正开锣。严格来说,在舟车劳顿和大吃一轮后听音乐会,对乐队有欠公平,因为聆听者会随时丧失注意力,与周公约会去也。但是,令我惊讶的是,所有“越洋蹋馆团”的团员与家眷在听完整场音乐会后还精神奕奕,毫无倦容。原因无他,因为 MPO的表现太过优异,演出的曲目太过精彩。
当天(16/4/2000 )MPO的演出曲目有 Liadov的 Baba Yaga,Kikimora and The Enchanted Lake,Scriabin的 Piano Concerto in F Sharp Minor和 Rimsky Korsakov的Scheherazade(天方夜谭),纯粹是苏联作曲家的作品。钢琴独奏者是Dimitri Alexeev,也是苏联人。MPO的 Conductor则是荷兰人的Kees Bakels。三首曲子中只有“天方夜谭”是较为通俗的曲目,其他两首都是冷门曲子。通常,冷门的曲目都是最佳催眠曲,但MPO和Dimitri Alexeev的精湛演出却令观众彻头彻尾沉醉在美妙和激情的音乐之中,连和周公的约会都忘了。听完了音乐会,我不禁同意耀田的看法,就是MPO是一支充满欧洲风格的乐队。令我印象深刻的这支成立仅一年多的乐队,在Kees Bakels的领导下,居然发出非常和协,统一和充满秀丽细腻的音色。
老实说,多年前我曾在新加坡听过现场的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与之相比,私见是 MPO更高一班(可能 LSO当时不在状况之中)。“天方夜谭”我则从唱片中听得多矣,老编与耀田心中的首选是Kiril Kondrashin指挥 Royal Concertgebouw Orchesstra的80年代录音(Philips 442 643-2),我的心仪录音则是Fritz Reiner指挥Chicago Symphony Orchestra的1960年录音(RCA LSC 2446)。坦白说,MPO的演出与这两张唱片的精典绝唱是有段距离的。但是令我动容的是 MPO乐员们的音乐热情,他们全神投入与忘我的沉醉於音乐中,也使到全场的观众也受到音乐的牵引,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上下起伏,完全不能自己。可以说这是近年来最令我兴奋的现场音乐会。
四月十八日的音乐会是由 Sydney Symphony Orchestra演奏的,曲目有Tchaikovsky的 Piano Concerto No. 2 in G,Giya Kancheli的 a la Duduki和 Sibelius的 Symphony No. 5 in E flat。
Sydney Symphony Orchestra是澳洲历史最悠久的乐队之一,也是澳洲最好的乐队。但听完了整场的演出,除了觉得钢琴家 Peter Donohoe的弹奏精湛富权威性之外,整支乐队给我的感觉是中规中矩,虽然完全达到专业乐队应有的水平,但几乎缺少了一些音乐的激情与火花,不像MPO的乐员们,为了达到指挥要求的效果,甚至奋不顾身,有点像是飞蛾扑火般的去追求音乐的圣母峰。因此,整体来说,Sydney Symphony Orchestra比我预期中的水平低了些(或许说我对它的期望过高),而MPO则比我的估计好得太多,是这次西马踢馆行的最大收获。
说完了乐队,我要再提一下两场音乐会的独奏家。MPO那场的独奏家是 Dimitri Alexeev。此君钢琴技术惊人但并不随意炫耀。他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富有深度与哲理的诠绎手法,把冷门的Scriabin的 Piano Concerto in F Sharp Minor弹奏得有如阳春白雪般,令人深深地投入。
Sydney Symphony Orchestra那一场的独奏者是生於英国的钢琴家 Peter Donahoe。此君是技巧派大师,同时也是大力水手Popeye的兄弟。看他在弹奏 Tchaikosky的 Piano Concerto No.2时对钢琴拳打脚踢,毫无怜香惜玉之情,令人深信这架钢琴在演奏会完毕后,已身受内伤,必须住院疗病矣。不过,Peter Donahoe也并非完全喜欢炫耀技巧而已,看他在弹奏时,充满了自信和权威,弹到激情时常并发出火花,观众或许不一定会赞成他的 Intepretation,但一定会被他的热情和自信所震慑。
在短短的三天之内看到两位钢琴大师的精彩演出,实在是“艳福不浅”,希望有机会再看到他们两位能在新加坡演出,造福本地的爱乐者。
在 KL听音乐会,不能不提起 MPO的 Concert Hall。这是一间辉煌亮丽的音乐厅。坐位大约是 700-800个,算是中型的音乐厅。这个音乐厅的装璜确实豪华,观众的座位是用实心木与青色的高级绒布包成,而且坐位宽畅, 就算是 6尺之躯也有足够伸脚的地方,不象新加坡的 Victoria Concert Hall般狭窄,两小时的音乐会下来,观众若不时常更换坐姿,肯定会双脚抽筋。
MPO Concert Hall的音场效果不错,坐在中排的中间皇帝位,可以清楚的听到乐团左右声部各个乐器的声音。由于音乐厅的天花板高耸入云,因此,音场的上扬效果也颇佳,不会令坐在高排的观众有产生乐队“坐在脚下演奏”的感觉。不过,听了两场的音乐会,发现高音频方面似乎有些问题,因为在听 MPO时,总觉得其他声部都和乐队整体的声量配合的很好,唯独小提琴这一声部的音量较弱而且稍为含糊。Sydney Symphony Orchestra的小提琴部的音量较好些,但又总觉得音乐厅的残响稍为长而且太大声,不像是自然的残响声。
起先,我以为可能是乐队顶上那高耸的圆形屋顶把一部份高音收集,造成驻波的现象而引起高音频出现干扰,而变得含糊不清。然而,在听第二场 Sydney Symphony Orchestra的演出时,老编提出一个看法,他认为是音乐厅用了电子仪器去控制残响。不过,可能是应用不当,因此使到残响过长和过响。这个现象在指挥转身向观众解说曲目时尤为明显,使到MPO Concert Hall露出人工扩音的马脚。
其实,世界的许多音乐厅里都有用电子器材去增加或改变残响的作法,因为许多音乐厅都因为要增加收入而加多坐位的数目和音乐厅的面积。不过,这一来乐队的音量就不足够而须要靠扩音设备来加强音量。因此,用人工增加残响和音量也是一个公开的秘密了。不过,MPO Concert Hall却做到如此明显,有点像是把底裤穿在外面,好让大家看清楚上面的牌子似的。
总结 SSO(新加坡),SSO(悉尼)和MPO三场音乐会的听后感,我不禁要感叹地说:“SSO(新加坡)是支职业乐队,SSO(悉尼)则是支专业乐队,而MPO却是支爱乐者乐队!”
唉,廿年的努力似乎证明不了什么……(主编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