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玩机派与爱乐派的关系


  如果您玩HIFI,到底是因为音乐,还是为了追求某个指标?在我们花了大价钱追到了某些极致的音响电声指标之后,我们又失去了什么?

  现在一些音箱商店的老板总是和玻璃过不去。只要你进入音箱市场,到处都是打烂玻璃的声音进入你的耳朵。老板利用他们“专业”的嘴巴对待我们不太专业的耳朵,说得特别的害怕。其实这所谓的打烂玻璃实际上是指一张来自德国的极品CD唱片——REHEARSAL中的一段精彩录音。正因为这声打烂玻璃的录音效果太过逼真,再加上其极大的高频动态,使得这张CD被冠予“世上HI—FI效果最为惊人的一张CD”的美誉,从这张CD问世的那天起,就被发烧友视为音响器材的试金石。不仅用来测试重放的保真度,同时也用来测试其它听感指标。但是由于其高频动态极大,听这声打烂玻璃而烧毁功放音箱的不计其数。

  那么,是不是所有的发烧友都以听这种真实再现的逼真效果为乐呢?这可就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了。总结多数发烧友的发烧历程,多是从音乐爱好开始的。当发烧到了一定程度,音乐的情感已不再能满足发烧友的听觉感受,他们要听的是与现实生活中的声音想象的东西,而不再是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声音,这一要要求需要借助于软件和器材的完美结合才能实现,要实现这一完美结合,需要具备诸多学科的专业知识,在不断学习和取得成功的过程中发烧友借助音乐这一特殊艺术形式,实现了个人追求的乐趣。

  在我们的发烧活动中,经常有朋友提出这样的问题:“我喜欢音乐,但我不知道买什么样的音响设备”。当知道发烧要涉及诸多的电子、物理、机械、声学……等专业知识时。便被这些繁杂的问题所困惑,于是在没有正确引导又经受不住报刊杂志宣传诱惑的情况下,便草率地购买了并不知道是否适合自己需要的音响设备。上述情况便是音乐爱好者与发烧友之间的区别所在,发烧友首先是一位音乐爱好者,其次才是一位发烧友,而面对市场上五花八门的音响和音箱产品,发烧友会精心地设计,反复比较试听,然后挑选满意而又符合自己经济承受能力的设备,但对于一个初哥来说选购到自己称心如意的组合往往是现时所面临的一大难题。

  毫无疑问,今天的发烧友已经发展成两个壁垒森严的阵营:玩机派与爱乐派。他们各自有自己的理论依据,各自都拥有一大批死心塌地的追随者与支持者。前者注重的机器本身,津津乐道、乐此不疲的是机器的性能、技术指标、制造技术及主观听感,而对于后者来说。一套HI-FI仅仅是一个开始,或者说只是一个手段,音乐本身才是目的。

  毋容置疑,一套HI-END音响也只是一堆冰冷的机器而已。只有被赋予音乐,它才能真正有了灵魂,具有了生命。音响最终是用来听音乐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只有音乐,借助于音响设备去欣赏音乐,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发烧友。否则将永远在音乐之外徘徊。一套高级的音箱,只是用来听“打烂玻璃”或验证“1812序曲”中的炮声是否真实,这岂不是暴殄天物?与真正的爱乐精神背道而驰吗? 当然了我们大部分人的耳力也没有达到那个水平

  然而,音乐与音响毕竟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谈不上谁是手段谁是目的;谁是载体谁是内容。这个我们一定要清楚。很多传统意义上被人们认为是“形式”的东西,实际上本身就是内容,或者说是二者的统一休,就如画家笔下的线条、颜色;舞蹈家的形体动作;文学家笔下的文字符号等等。音响与音乐的关系也是如此。固然可以说音响效果是服务于音乐的,但音响效果又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本身就充满了听觉上的魅力。否则就难解释这些音响效果为什么对听者的听觉产生强烈的冲击力了。

  因此,固步自封、抱残守缺是不可取的。我们没有理由拒绝新的科技成果带来的好处,对于音响技术无限发展的可能性来说,永远不会有最完美的音响器材出现,但必须承认,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录音还原技术在今天已相当成熟,花少量的资金组合一套让人沉醉于音乐的器材并不是一件难事,但要真正走近音乐并进入音乐却绝非易事。换句话说,拥有高级音响器材与拥有音乐并不能等同。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音响产品已不再是只为欣赏音乐而设计,娱乐家庭化向音响产品提出了更高的权术(电脑游戏,卡拉OK、家庭影剧院早已是诸多家庭的消费品)发烧友们也不再是只听听逼真的音乐和音响效果就能满足,他们要把卡拉OK和电影院,游戏厅搬回家。要把自己放置于AV和IT音效的包围之中,去追求并实现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视听世界。


编辑:18928843168 微信:gzhifi E-mail:gzhificom@163.com 用QQ登录论坛,参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