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潮流--评CANTON Karat M60DC音箱


Karat M60DC有着德意志风格,精确、着实、一丝不苛,以我个人之偏见,只有“中庸之道”方为大道,你说是吗?

CANTON音箱,你有没有听过?说来惭愧,我以前没听过,只大约记得CANTON有一款数码音箱,当年吸引不少发烧友的注目,此外便一无所知了。因此,当赖主编给我这对Karat M60DC音箱的评论任务时,着实犹豫了半天。最后在我阅读了代理商送来的Karat M60DC的简介时,才欣然接受了这项任务。不希望自已的生疏而造成任何失误。

造型漂亮

原来,CANTON是一家创立于1980年德国中部Headquarters的扬声器专业制造厂,不久之后便推出了他们的第一款音箱。由于他们的音箱性价比高,一下子生意就做大了,成为Headquarters镇的主要经济来源。

Karat M60DC身材高挑,造型颇为时尚,三明治式的音箱结构。任何构成音箱的材质,在不同的频率范围内一定有它的优点与缺点,为了确保声音重放时,在整个可听频率范围内音箱不发生任何的干扰,CANTON采用内外两层的MDF高压板夹上中层木料的软质核心。这两层坚硬的MDF高压板可以防止低频的穿透,而中间的软质核心则会吸收极高的频率,因此可以达到非常中性的表现。结构坚固的单元设计,低音单元采用特殊碳纤材料,中音单元采用铝合金材料,拥有刚性强、质量轻的特性。框架由加厚金属铸成,比平常的音箱系统的使用要厚上50%。

Karat M60DC是一款倒相式3单元3路落地型音箱。中音单元位于最上方,高音单元位于下方,低音单元则位于侧面的下方。读者可知道,现在已有不少的音箱采用这种的设计方式。如此便可获得较平顺的中、低频响应,以及更为延伸的低频。

使用搭配器材是ARANOG 28k MK II前级8008 MK II后级,CARY CD306/200镭射唱机,全部采用TcM信号线连接,以及Onix的THUNDER SERIES音箱线。

精确德国之声

我必须说,Karat M60DC是标准的德国之声,它具有精确、精准、高动态、反应迅速等等优良传统。但是,在整个寻找音箱摆位的过程中,我发现Karat M60DC对聆听空间的要求可不少。首先是高度问题,原来Karat M60DC身材高挑,高音单元的位置大略高于我们平常聆听高度,而且它与低音单元的距离并不算短,因此,可以预见Karat M60DC可能需要较深的聆听距离,才能将音场的三度空间调整妥当。果然不错,在调整音箱的最佳摆位时,上述的问题便一一浮现出来。当我在本刊聆听室中摆放Karat M60DC时,管弦乐团中左侧的小提琴乐器似乎都飘浮在半空似中,而右侧的大提琴与低音大提琴乐器却始终无法将小提琴的高度降下来。最后,只得将音箱的摆位向背墙移靠,这时各乐器之间的前后、左右、高低比例才比较合理。因此,必须再次强调,Karat M60DC对空间的要求不小,除非你的聆听室有25平方米以上的面积,不然你只得准备一张加高型的聆听座椅好了。

当我播放Kenny G的《Live》现场演奏会时,这样的音场表现反倒帮了一个大忙:你会觉得自已是舞台下仰头观赏的听众,如果音场的营造撇开所谓的“标准”不论,这是否可以算上是门“创造的艺术”呢?

Karat M60DC的高频表现非常明亮、而且解析力惊人,它具有传统德国之声的种种优点,可贵的是它的表现一点也不显得急躁。但搭配时需注意,否则仍会有高音比较凸出的感觉。除此之外,中频、中低频至低频都算不错,感觉非常平顺。

小型音乐厅

我想先从音色上和你一起分享我的感受:Karat M60DC所呈现出来的音色,是一种相当细腻,而且富质感,但略为保守的音乐表现。但是,光就这么描述,你一定没有办法得知我的感受。倒不如,让我一同先回到音乐厅再来讨论这件事吧。你可曾去过音乐厅去享受一下宏大的音乐之美?我想,爱乐如斯的你必定会理直气壮地告诉我:“有!当然去过!”可是,你或许不曾到那一类只有数百个座位的小型音乐厅去尝试另一种完全不同于大型音乐厅的音色呈现。但,不论你是否曾亲身体验过,你一定也能知道,它们之间是存在着相当差异的。然而,这些差异的存在,是否就能让你马上辨别出孰是孰非?马上分个中优劣?你能做的,恐怕除了说说“我个人比较喜欢……”这类主观的话。为什么?只因它们都有一个共通的特性:自然!是的,同样的弦乐四重奏,在大型音乐厅中听起来,那份属于巨大之美的享受,就不是小型舞台所能比拟的:你可以听到充斥在座位四周久久不去的音乐残响,你可以感受到来自四面八方各种反射音交织着直接音在空气中回荡着…… 的确,在小型音乐厅中,这些硕大之美确实是逊色不少。但,从另一个角度来欣赏的话,你也不能否认,在小型音乐厅中,你可以感受到更多的音乐细节,你可以更清楚属于某一件乐器的独特音色…… 这些,不也是在大型音乐厅中相形见绌的部分吗?正巧,Karat M60DC所呈现出来的音色,就如同我对小型音乐厅的描述一样那么的平易近人而且富于吸引力。不论你播放什么音乐,Karat M60DC的这种特质便会不时地牵动着你的思绪去欣赏那种属于小型音乐厅的细腻、精致之美。你可以毫不费力地辨认出大提琴(Cello)和低音大提琴(Double Bass)的音色十分不同,也可以轻松地辨认英国管(English Horn)和单簧管(Clarinet)是有很大差别。

堂音极佳

再告诉你的是,Karat M60DC对于堂音的再现能力,实在好极了。找一张很重视残响的唱片来做一个示范吧,那张史特拉汶斯基的《夜莺之歌》(Chesky RC-l0)你可有?当我欣赏这一首曲子的时候,感受到了音乐厅的残响在音场中飞舞流窜的舒畅感。一般而言,残响较不活泼的器材在音色上会有比较干硬,或甚至粗糙的表现。可是,在Karat M60DC身上都完全找不到这种迹像。相反地,它却将每一种乐器的音色都涂上了一层古老晕黄的光泽,让人一听之下,就不由得泛起思古之幽情!这种晕黄一点也不粗糙,一点也不干涩,反而,它却呈现出一股诱人的质感,吸引着你细细地去品味,慢慢地去浅尝……因此,我要说的是,它的透明感,绝不是那种白热化的表现,Karat M60DC在透明感上的表现比起我所接触过的大部分器材都要来得好。只是,在最尖端,最细微的变化中,它和非德意志音箱是截然不同的,才是我的本意。

然而,从Karat M60DC的残响这一点再深入探究后,可以发现到Karat M60DC在极高频的延伸性和活泼程度上比较轻松而自然。所以当在听Mercury那张《Ballet For Band》时,在有些高潮乐段中,属于铜管的部分“泼辣”的质感便显得十分开放,并不拘谨。这些都是Karat M60DC在极高频上较活泼的最好说明。
开放不拘谨

事实上,这种“不拘谨、开放”的音色并非是Karat M60DC在高频上的特性而已。在我的感觉中,Karat M60DC 在整个音频都有这种个性,只不过在高频上较容易被人察觉罢了。但一经长时间的相处后,在中、低频的相类似性格,也不是那么容易隐瞒得住的。请你拿出那张Starker的巴哈无伴奏大提琴协奏曲,只要仔细听,不难发觉经由 Karat M60DC出来的Starker比较开放,琴声那么豪爽,音乐的张力仍然紧紧地绷张着……

当我聆听Chesky的《七纱舞》时,音色变幻的表达能力已有几成功力,对于情感张力的诠释也不差。当Karat M60DC重放《大国民》电影原声CD最后一首乐曲时,那一阵阵定音鼓的敲击声,鼓皮的振动也有不错的诠释,Karat M60DC的反应快速在重播打击乐器时有很好的发挥,它的低频量感也不嫌少。

恩雅的《水印》是一张低频丰沛的好唱片,音乐好、音响性也好,Karat M60DC的低频延伸优秀,动态也不错,低频量感与它的体形很相称。曾拆下那支低音单元来察看Karat M60DC的音箱内部结构,发现除了有补强结构措施之外,其余空间则塞满了吸音泡棉,这对于音箱设计而言是绝对必要的。Karat M60DC的灵敏度并不算高,在聆听《水印》时,我必须将音量旋钮调整到十一点方向,才能感受得到低频的满足感。

为了清楚地了解Karat M60DC特性,将自已所熟悉的每一张唱片全部播放一遍。当我聆听Klimo发行的《意大利小提琴曲集》时,那丰美的小提琴音色,铿锵的大提琴,电子管录音的丰腴之美,一切的现象都是Karat M60DC的反应特色。因此,我必须认真思考它的表现与其它任何的外在因素,包括它的售价等等。这时映入我脑中的不是什么铭器之类的,待我理清了思路,对于Karat M60DC而言,我是一点偏见也没有:它具有非常传统的德国音箱表现,高频明亮,低频快速,频率两端有很好的延伸、动态佳、反应灵敏。Karat M60DC有着德意志风格,精确、着实、一丝不苛,以我个人之偏见,只有“中庸之道”方为大道,你说是吗?

CANTO Karat M60DC音箱
●定价:16,500元人民币
●规格:响应频率:22Hz~30kHz 阻抗:4欧、8欧 承受功率:250W


编辑:18928843168 微信:gzhifi E-mail:gzhificom@163.com 用QQ登录论坛,参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