喇叭的发展史(3)



气垫式喇叭

除了单元本身的改良,从五○年代开始,工程师也在音箱上动脑筋,希望用同样的单元就能表现出更好的效果。其中最著名的设计有两种,一种是气垫式喇叭,一种是传输线式喇叭。

1958年立体声唱片问世,音响进入立体世界,喇叭不像唱头等需重新设计,消费者多买一只同型喇叭就可以了。但也正因如此,体积庞大的喇叭不再受到青睐,大家需要小巧又有足够低频的新产品,气垫喇叭应运而成。造成气垫喇叭流行的背后功臣,应该是晶体扩大机,他提供了不发热的大功率,来应付气垫式设计带来的低效率问题。气垫喇叭同时也是大功率扩大机的幕后原凶,七○年代许多人都有这样的观念;不是大出力扩大机就不好,不是气垫式喇叭就不够高级。

  气垫式也就是密闭式的一种设计。当单元运动时,如果背波传到前方,会造成低频讯号抵消,所以有无限障板的概念产生。一个密闭的箱子也可以当作无限大障板,使前、后波彼此作用的机会降到最低。低音反射式则是无限大障板的衍生设计,由于锥盆的尺寸大小与共振频率会限制喇叭的低频表现,所以在装一个具有开口的音箱可延伸低频响应。开口的大小由音箱体积和单元的共振频率所决定,当音箱反射发声相移,使开口和锥盆发出的低频相同而产生加强效果。

  1954年AR的创办人Edgar Villchur推出气垫式喇叭,改善一般密闭式音箱的刚性空气导致低频快速衰减的问题。动圈式单元通常是由锥盆与音圈构成,锥盆边缘由弹性物质支撑,这使得它无法有自由空气振动频率。如果在气密式音箱中塞满吸音材料,扬声系统会产生有比单独驱动器还高的振动频率,Edgar Villchur把自由空气振动频率约10Hz的单元装到1.7立方呎的气密音箱中,扬声器共振频率提高为43Hz。这种设计一方面使系统的失真大为减少,一方面还能发出深沈的低频,缺点则是效率大为降低。

传输线式喇叭

  传输线式喇叭最早称为迷宫式设计,喇叭单元被装在音箱的一端,透过一个复杂而且很长的调协通道,单元的背波从另一端的开口被扩散出来。第一个迷宫式设计是Banjamin Olney在1936年为Stromberg-Carson所设计的,他将一个共振频率为50Hz的单元装入迷宫式音箱中,结果其共振频率降到40Hz,并且在40Hz的半波75-80Hz获得增加,从而产生良好的低音。但他同时发现响应曲线产生不少峰值,这些峰值来自音箱通道本身的共鸣,于是他在通道里铺设吸音材料与导板,把150Hz以上的频率在开口处截止。迷宫式设计可以获得良好的低频延伸,但它的制作麻烦,又比不上经济的低音反射式获致做简单的密闭式有竞争力,所以五○年代Carson再度推销迷宫式设计,仍然没有成功。等到六○年代中期迷宫式喇叭重出江湖时,它有了新的名字 - 传输线式喇叭。

  传输线式可以说就是在通道中塞满阻尼物的迷宫式,其理论是由英国布拉福特技术协会(Bradford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的A.R. Bailey教授所提出来。他认为低音反射式音箱由于急遽的低频衰减,容易导致铃振,就像用电子方式突然的把低频切掉。如果在扬声器背后设计一个无限通道可以吸收背波的反射,就能消除扰人的驻波,所以他用长纤羊毛等吸音阻尼物来替代无限的通道,极低频的音波波长较长而可以从通道口逸出,增强了喇叭的低频效果。Bailey教授的设计一度被许多厂商采用,包括IMF、Infinity、ESS、Radford等,它们有的是把通道当成增强低音之用,有些则专做阻尼之用。迷宫式的出口截面积通常等于或大于单元振膜的面积;传输线式的通道是逐渐缩小,出口截面积小于振膜面积。

  英国Robert Fris曾推介一种传输线的变体设计,名为「分离耦合抗共鸣线」DaLine(Decoupled Anti-resonant Line),这种设计号称没有共鸣现象,而且可以使用小尺寸的单元而获得良好的低音,也比大尺寸单元有更好的瞬时效果。目前并没有标榜以DaLine设计的喇叭,不过一些低音反射式音箱却从这里得到灵感而进行改良。习惯于密闭式或低音反射式设计的人,对传输线式设计一直有意见,传输线式较大的体积、复杂的结构,以及难以预期的效果,也阻碍了他的发展。目前生产传输线式较有名气的厂商,只剩英国TDL(前身就是IMF)与PMC,PMC以传输线式成功的设计了录音室鉴听喇叭,再度引起大家对传输线式的兴趣。

全音域喇叭

  喇叭单元从单一的全音域设计,逐渐发展成多音路设计,工程师发现到不同频率单元间有许多衔接的问题,包括分频点、分频斜率、灵敏度、相位等都可能产生误差,于是有两种新的思考方向被提出来,一种是全音域喇叭,一种是同轴喇叭。英国Goodmans曾请E.G. Jordan设计AXIOM80单元,是针对录音鉴听所设计的,也是全音域单元的长青树。Jordan与另一位英国人Watts在1964年组成了Jordan Watts公司,当时所推出的Model Unit单元一直持续生产了20多年。这个单元采用十公分的金属振膜,铍青铜制的音圈,以及方形的框架,非常有特色。1975年Jordan Watts推出的Flagon花瓶状全音域扬声器,一直到今天还在生产,是少数像艺术品的喇叭。1932年创立的英国Wharfedale,在二次大战前后也推出不错的全音域单元,1958年老板换人后,开始往计算机等尖端科技发展,放弃了全音域单元的发展。英国另一家Lowther倒是始终坚持,60多年来一直浸淫于全音域单元领域中,它们单元的特色是白色独立边缘、中心均衡器等,现在台湾仍可买到它们的产品。

  日本方面有多家全音域单元制造商,一度与Pioneer、Onkyo并称为扬声器三大老铺的Coral,曾推出20公分大的全音域单元。Diatone在1946年成为战后最早生产全音域喇叭的公司,它们采用OP磁铁得到很大成功。1947年与NHK合作开发了P-62F单元,作为广播鉴听之用,之后改款为P-610,整个系列畅销将近40年,成为日本音响史上的一个传奇。


编辑:18928843168 微信:gzhifi E-mail:gzhificom@163.com 用QQ登录论坛,参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