喇叭设计上的新突破SUMO ARIA喇叭


我常说,写器材评论绝对是主观的,因为它是「评论」而不是「报导」。假若要「客观」的话,那麽唯一的方法就是捨「器材评论」而改「器材报导」。因此,我们在「论坛」的封面上揭橥的是「最公正的器材评论」,而非「最客观的器材评论」。只要出发点公正,批评分析系统化、科学化,主观又有何妨?今天,在我写Sumo的一款特殊喇叭Aria之前,我必须告诉读者,我对于Sumo这家公司的产品早已存在好感,因此下笔起来会更加的「主观」,希望读者自己澹化一些我的「主观」。

对Sumo有好感

为何我会早已对Sumo有好感呢?从最早台湾有Sumo的前身Ampzilla开始,我对他们机器所发出的声音就有深刻的印象,可惜当时由于Ampzilla线路特殊,许多用家的「错误使用」以及技衍人员的「错误修理」,使得Ampzilla的故障率居高不下,也让当时的代理商上扬伤透脑筋,后来他们改以Sumo行销世界之后,新设计的A类线路排除了故障的机率,也因此他们这种A类线路获得了美国的专利。在这种A类线路设计之中最有名的就是Sumo Nine Plus,这种大约65瓦左右的纯A类扩大机在当时几乎是纯A类机种中的Best Buy(价钱便宜品质高)。李富桂兄在十年前就曾以Sumo Nine Plus来推Rogers LS3/5 A及超低音,当时它留给我的印象非常的好。这种美好的印象尚一直顺着时光留传至今。

自然发声的全音域喇叭

现在,Sumo早已不再只生产扩大机了,他们开始多元化经营,生产Tuner、电子分音、超低音、以及此次我要写的一种特殊平面振膜式喇叭。不知您有没有留意,Sumo的机种喜欢用A开头的名称,Tuner叫Aurora,前级是Athena,后级称Andromeda,而喇叭叫Aria。Aria代表什麽呢?能唱出如歌剧中咏叹调般的华丽美好的歌声吗?要谈Aria这个喇叭,首先就要从Paul Burton这个英国人说起。在1983年时,Paul Burton在加拿大Calgary大学念博士学位,当时他就在研究喇叭的发声方式。他认为一般喇叭的发声方式不外乎以锥盆或平面振膜作前后活塞式的发声,这种发声法先天上存在着一个缺点,就是都「卜勒效应」的失真及相位失真。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当一个锥盆同时发出100Hz及1000Hz的频率时,100Hz每秒振动100次,1000Hz每秒振动1000次,假若100Hz的电平较大时则锥盆而后的振幅就大,而1000Hz的电平此时可能电平很小,它只需要极小的前后振幅而已,但是由于此时整个锥盆是以最大振幅的那个频率为主作前后振动,因此包含在内的1000Hz就会产生都「卜勒效应」的音高变化,同时,在1000Hz与100Hz之间许多振动的交叉点也会产生相位的问题。基于上述原因(这只是其中之一而已),Paul Burton认为一个正确的喇叭发声方式应该要像声波的发声原理般才合理,声波是怎样发声的呢?它是从一个发声点上作四面八方的球面波震动。如果把这种振动切成一个平面来看,那就像一粒石子投入一片平静的水面上,从石子与水面接触的那一个点为发声点,然后以同心圆的方式向四面作涟波传递,这就是Paul Burton梦想的喇叭发声方式。

仅只这样就能作出一对很理想的喇叭吗?不行,如果那个喇叭之癌(分音器)还在那裡,那麽即使这种振动方式的喇叭单体被设计出来,仍然难逃分音器的污染。因此,Paul Burton所需要的是一种能像自然声音发声的全音域喇叭单体。全音域单体是每一个喇叭单体设计者的梦想,可惜,即令最出名的Goodman Axion80在高低二端还是力有未逮;而近年法国Triangle的T 17FEA(17公分直径)也只能作到50~12000Hz的范围,Paul Burton需要帮助才能有所突破。冥冥中彷佛有神在帮助Burton,正当Burton遭到瓶颈时,Moray Campbell适时出现,他于1984年加入Burton的研究工作。在Campbell尚未遇到Burton时,他自己就在研究平面振膜式喇叭,尤其是对静电喇叭有相当多的经验。他们二人又经过了四年的研究,终于成功的研製出他们理想中的喇叭,也就是Sumo这对Aria,为何Sumo会与Aria扯上关係呢?由于Paul Burton与MorayCampbell二人只长于研究,因此将Aria的行销交给Sumo去作,以免重蹈不懂经营而失败的命运。

点音源涟波式扩散

Aria是个怎麽样的东西呢?很漂亮、很有气质的外观。从外表看起来,它像一般的平面振膜式喇叭,高60寸、宽30寸、厚3.5寸、体重30公斤,频率响应从4OHz~20KHz正负3dB,这是多麽迷人的全音域单体啊!需要大功率扩大机吗?不必,我从50瓦的Rotel到70瓦的Grant到200瓦的Soundcraftsmen,到350瓦的VTL Manley真空管后级,Aria都可以唱得令人满意,这在后面再提。从正面看起来,Aria全部被黑色面板布罩住,只有上、下、左、右以斜角木条封住。由于面板布是封死的,因此我根本无法看到Aria那个全音域点音源的振膜,不过凭手触摸,我可以知道这块振膜也是塑料作成的,长约75公分,宽约50公分,而在这块振膜的正中间有一个直径一寸的内凹圆形发声体,圆形发声点二边明显的有类似高音单体线圈銲接的触感,因此我猜测这个一寸的内凹圆形发声体是否就是像一个Focal的黄色高音单体。这个发声体是连在振膜上的,当音乐在响时,我以手摸那振膜,发现它的确不是活塞式的振动,而是愈近发声点振动愈强,离发声点愈远则震动愈弱。另外我将耳架趋近振膜,发现所有声音大部份都是来自那个发声体,振膜所发出的声音有限,但是当我坐在聆听位置时,它的音量却与一般喇叭无异(我的空间有八坪多),这实在是一对奇妙的喇叭。来到喇叭背面,那裡只有一对输入插孔而已,其馀什麽都没有。而这一片30公斤的平板就只利用一个三角架撑起,有微微的向上仰角。写到此处,我要说,Aria真正是一对无分音器、点音源水波状辐射振动的全音域喇叭。

Sumo Aria看起来与一般屏风式喇叭无异,但是仔细看过后才知道那片振膜并不是原有发声体,真正的发声体是中间一个直径一吋的小单体。

最负责的说明书

在我尚未正式描述Aria的声音之前,我还要在此称讚Sumo的喇叭说明书,这是我所看过极少数负责任的喇叭说明书之一。一般喇叭要不是没有说明书,就是薄薄一张纸,裡面对现代音响要求中最重要的喇叭摆位不是根本隻字不提,就是敷衍式的说靠牆摆或离牆一尺就够了,每次看到这类说明书时,我真怀疑那些喇叭我设计及製造厂商是否真的懂得「音场是什麽」?如果他们真的有听到「音场」,那麽他们就不会要使用者将喇叭靠牆摆或仅离牆一尺。因此,以后只要您再看到这种说明书时,请先将这家公司的产品打八折再论。Sumd的喇叭说明书写得非常的详细,一看就知道是懂得什麽是「音场」的音响迷所写的。他们说Aria在使用时至少要离后牆四尺以上(Aria不是双面发声的),离侧楷也要有三尺以上。而二对喇叭之间的间隔至少要有六尺 (最好能更宽些)。而H他们建议聆听者的位置要在二喇叭之间距离的1.5倍。这也就是说,Aria建议的最佳摆位空间至少要有16尺宽(3呎+2呎+6呎+2呎+3呎)。而我的空间宽度不到5公尺,事实上还未达15呎,勉强也算可以了。在喇叭向内角度上(Toed in),Sumo建议的向内25度,不过由于Aria的扩散方式是水波状的,因此并不需要严格的向内角度或聆听轴线。Sumo在说明书中还建议说向内角度愈大,则音场也愈大,不过我想这一定有个限制的,另外Sumo还特别强调喇叭摆位的重要性,他们说甚至只移动一寸都会产生极大的变化,这句叙述深得我心,也是每一个真正的音响迷都会有的经验。


编辑:18928843168 微信:gzhifi E-mail:gzhificom@163.com 用QQ登录论坛,参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