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试听的型号是Studio,这也是我第一次可以深入剖析LEGACY的产品。Studio是一款两分频、倒相式设计的书架箱。当我将Studio的单元拿出来时,无法不惊叹于其用料的豪华,这样的单元、这样的箱体、这样的分频器,Studio只卖18000多元,我怀疑LEGACY究竟还有多少利润可言?不过说得也是,很长时间以来,LEGACY都是走直销的路线,总是以很实惠的价钱将好音箱提供给发烧友。首先看看Studio的箱体,每侧障板都厚达35mm,显然是为了有效抑制箱体谐振,减少音染,这也是我目前在两万元以内进口箱中所见过障板最厚的一款。Studio所用的高音单元是“海尔式”单元,当年由Oskar Heil海尔博士发明,目前Elac、Adam也是用这种高音单元。海尔高音比传统球顶高音具有更好的高频延伸,而且由于振膜面积较大,在极高频也不容易出现盆裂的问题。海尔高音的工作方式与传统球顶单元不同,它的一个重要特征在于振膜的运动方向与空气辐射方向呈垂直状态,通俗地说就是振膜以上下振动方式将空气向前辐射出去,就好像用两个指尖半夹住乒乓球用力一捏,乒乓球就会向前飞出去一样。所以,Elac将其称为JET“喷射式”高音是很贴切的。Studio的中低音单元应该是Audax的制品,口径为书架箱之中比较少见的200mm(8英寸)。该单元使用碳纤维编织盆,可以有效地抑制有害的分割振动,吸收多余振动,使出来的声音比较干净。锥盆中央有相位锥,可以改善单元中频成分的均匀度。这款使用铸铝盆架的单元的悬边为偏硬的橡皮边,定心支片的硬度也较高,明显是长冲程设计,而且低频的下潜会比较深,承受功率也比较大。我用手掂了掂这只单元的份量,感觉好沉,原来这只单元使用了双磁环,这种结构有利于单元在长冲程运动过程中,减少磁环边缘磁通量的不均匀性。不过,通常在高价位产品才会见到这种设计,像ATC就是最明显的例子,LEGACY在相对平价的型号上也采用这种设计可谓用心良苦了。从声音和物理的特性来讲,海尔高音和编织锥盘相差很大,要实现两者的完美衔接,声音又要相协调,对分频器的考验很大,实际上Studio的分频器结构确实很复杂。不过,Studio最终不仅将两只单元“融为一体”,还做到不因分频器的复杂性而降低了音箱的灵敏度(Studio的灵敏度为90.5dB),就充分显示出设计师Bill Dudleston的深厚功力。事实上,Studio在低频的量感和延伸方面无疑比一般书架箱具有更优异的表现,在+/-2dB的范围内,它竟能下潜到41Hz,相信在常规的+/-3dB范围内它完全可以潜到35Hz!
首先用来驱动Studio的是挪威HEGEL(音响哲学)H1合并式功放,在8欧负载下输出功率为120W/声道。整个过程使用的CD机均为HEGEL CDP2A,采用平衡接法。我放入“雨林”录制的李俊广《怀念战友》,从第一句歌词送出,我就不禁在问自己——“我眼前听的这对箱是美国箱吗?”直觉告诉我——现在听的更象是一对英国箱!与我十年前听到的LEGACY-1一样,眼前的Studio仍然具有沉稳内敛的特点,声音不娇媚、不张扬、不虚浮,有的只是厚实和饱满,肉感的人声和充满木头味的小提琴声,营造出一种浓郁多汁的音色,与其暗红色的原木皮饰面相得益彰,因为我认为此刻的声音就应该是这种“颜色”的。搭配音色清爽透明的HEGEL H1却能够获得如此饱满、润泽的中频,是我原先根本没有想到的。个人以为,这种声音甚至比不少英国箱还要更“英国化”!可以说,LEGACY的音色无论与Avalon还是JBL相比,都有比较大的差别,反而是比较接近Westlake的类型。
要想充分领略Studio在高频方面的魅力,在摆位上要稍加留意。我原来是将Studio平放的,尚不觉得是如何的迷人。后来将它稍稍内拗,那种精致、通透但又不失润泽的高频便袅袅飘来,不刺不亮却又非常细腻,海尔高音确实有其精妙之处!和我以前听到的高频有什么不同呢?我的感觉就是“质感”特别好。质感?这个词汇不是通常用来形容中频的吗?不错,但我实在想不出有什么更恰当的词汇来形容我此刻的感觉。比如播放DECCA版莫札特的《竖琴协奏曲》,有些球顶单元可以让竖琴的声音很高贵很纤细,如赵飞燕般的柔弱无骨,似乎不食人间烟火……。Studio的高频也能爬升得很高,但不会缥缈轻浮,反而给人以一种很实在的感觉,可以再现出很多的高频部分的细节。同样是竖琴,Studio不是偏重于清和亮,也不会给人以高耸如云的感觉,反而更多地着墨于对泛音的刻画,更丰富也更逼真。丝丝泛音层层叠叠,被一种散发着湿润感的雾气所包裹,如暗波涌动,仪态万千。
Studio的中低音单元为8英寸,其威力是使用6.5英寸书架箱所无法比拟的,即使是使用6.5英寸的落地箱在它面前也占不到任何便宜。我顺手拿了一张《林子祥影视金曲16首》来播,第一首的《长路漫漫伴你闯》开头的几声大鼓便如轰隆着如滚雷般地响起!这是一对书架箱应有的效果吗?我连忙坐回皇帝位重新再播放一次,这回不仅“雷声”大作,有捶捶到肉的功效,而且鼓槌敲击鼓皮时泛起的余振也听得格外分明,仿佛将鼓皮包裹着那硕大的鼓腔形态也带了出来,自有一番不怒自威的慑人之尊!及至歌曲的过门处,伴随着林子祥说唱式的“数白榄”,一阵贝司接踵而来,在原来量感丰满的基础上,Studio又显示出它起落敏捷、凝聚结实的一面。这样的表现,对于一款售价不足两万元的进口箱来说,我认为已经近乎完美了。
接着我又换上ELECTROCOMPANIET ECI-5。我这样做是有目的的,因为上述的音效是在搭配声音中性、透明、快捷的HEGEL H1时获得的,可以说LEGACY Studio的声底是很厚实的。那么换上音色丰满、甜美、阴柔的ECI-5之后,会不会使声音偏慢、偏肥呢?试听结果表明我的担心是多余的,很奇怪,这时声音的厚度与使用H1时差不多,并不是“1+1=2”的简单叠加。为什么会这样?是不是由此说明我有必要对H1的中频重新认识?或者是我对Studio的中频还有挖掘的余地?但不管怎么样,换上ECI-5之后所带来的变化仍是显而易见的:播放殷浩演唱的《红豆》时,开头的二胡和钢琴声由H1的清亮通透变得含蓄了一些,呈现出一种缠绵而又绵密的声音形态,是一种悠长而又值得回味表现方式。ECI-5的声音偏“甜”一些,在播放《加州旅馆》时,ECI-5使Studio播放的吉他声更悦耳,仿佛连琴弦都裹上了一层“蜜糖”。在稍后出现的手鼓声中,Studio这时的鼓声不如使用H1时那么刚猛,显得相对内敛一些。Studio配ECI-5应该更适合那些讲究宽松柔和、斯文恬静氛围的朋友使用。
H1配Studio的成功经验,使我发现用HEGEL的功放配LEGACY其实可以获得一种大气、精确而又不乏感性的声音,于是我禁不住想知道——换上H1的大哥H200之后Studio将会精彩到何种程度?换上H200之后,H200并不是简单地使Studio更强悍、更火爆,而是通过加强对Studio的掌控来展现它的高明之处。这时Studio的声音变得更加宁静、纯净,而且晶莹剔透之余,声音也是甜美厚实的。这样,系统的清晰度和层次感有了,声音的人性化的一面也有了,音质再次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H200的阻尼系数高达1000,可以让Studio的低频收得更结实,打起来更爽快。同样是播放林子祥的《长路漫漫伴你闯》,开头的几下鼓声显得更深沉、力度更狠、速度也更快一些,显示出H200对于猝发的大讯号具有优秀的处理能力。H200本身的解析力就很好,加上对Studio控制得好,所以呈现出来音乐背景就象漆黑的夜空,显得宽广、深邃,各种微弱的细节如同黑色天幕上的点点星光,虽不耀眼但却都可以尽收眼底。在播放殷浩的《红豆》时,歌手的嗓音厚实而有润泽感,那种娓娓道来的“倾诉感”令我印象尤深。经过这番比较,我认为Studio搭配HEGEL H1已经足够好了,也符合一般发烧友的搭配规则。但如果用H200来驱动的话,我相信应该更能体现Studio的神奇之处,完全能达到“一听难忘”的境界。
两万以内罕有对手
LEGACY Studio的出现,给我的感觉是新奇的,全面改变了我对美国音箱的看法。它温暖、饱满又稍暗的个性不似一般美国音箱那么张扬,反而是更多具有传统英国音箱的神韵,我也是第一次听到这么平易近人、朴实沉稳的美国音箱。区别于一般美国音箱的耀眼或刚猛,Studio更象是一位技艺精湛但又行事低调的乐手,他会将更多精力放在如何将音乐演绎得更悦耳动听之上,而不会用某些夸张的炫技动作来吸引观众的眼球。不过,你不要以为Studio只会一味的宽松、饱满,其实你要让它火爆、强悍起来也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只要你配上一台100W/声道的放大器,凭着8英寸的长冲程低音单元,就可以让Studio再现出超越一般书架箱的低频、气势和动态,这样的表现甚至令相当一部分落地箱感到惭愧和汗颜!在聆听Studio过程中,其火爆的表现总是让我发出这样的疑问——“我眼前的这对音箱还是传统意义上的书架箱吗?!”什么人适合LEGACY Studio呢?如果你是需要一种优美悦耳、富有音乐感染力的声音,像英国箱那么具有人情味,但在关键时候又需要音箱具有驾驭大场面临危不乱能力的话,在两万元以内的进口箱中,我实在想不出有什么有比Studio更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