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安桥TX-SR605


采访时间:2001 年 12 月 16 日。
被采访人:杨先生,四十多岁,昆明市某单位合唱队指挥。
使用器材:Spendor S3/5音箱;
Micromega(美格)Tempo 1功放;Micromega(美格)Minium CD机 。


笔者:您以前曾经使用过什么音响器材?其使用的感受情况如何呢?

杨先生:我从小就喜欢唱歌,但由于种种原因,我自己没有接受过正规的音乐教育。至到八六年的时候,我才正儿八经地去找老师学唱歌。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又去学合唱指挥。这一切使得我对声音特别敏感。

作为一支合唱队的指挥,当他组建这支合唱队时,希望自己的合唱队是什么样的一个音色,他心里面是很清楚的。同样,你是一个喜欢听音响音乐的人,你应该是选择什么样的音色和效果的音响器材也是很清楚的。所以,这八、九年了我一直都不敢购买音响器材,买不好是什么结果呢?扔掉了又可惜;看着心里又不舒服;听到耳朵里又难过。不过,这期间我一直都在试听,好多音响店都跑过了;后来一次偶然地机会,我听到了这套音响器材,我就对自己说:这个就是我要要的声音!

笔者:您搞音乐这么多年了,您对目前音响产品的一个大致感觉是什么样的?

杨先生:在这十几年里,我做过两件自己最高兴的事情,第一件是我学了合唱指挥;第二件就是有了这套音响器材。记得我第一次听到这套音响器材时放的是蔡琴民歌,即便是在中音区钢琴的琴键敲击下去,它的声音也是很平直的。因我每天都要弹钢琴,所以对钢琴的声音是比较了解的。

另外,我对数字音响技术的感觉有三个字:干、冷、硬。我听过很多音响器材,基本上都存在这个问题。声音干巴巴的,高音又很亮,亮的刺眼睛,你只能迷缝着眼睛去看。冷,小提琴好像它不是为你而演奏的,它是在很远的地方,很高傲。但是我那天听到这套音响器材的时候,我的观念改变了——它就是在为你演奏,而且是在为你一个人演奏的,小提琴的木头味很真实。

笔者:您认为音响产品的声音与现场音乐的差距主要在哪里?

杨先生:失真和干、冷、硬。俗话说:管不如弦,弦不如肉。如果人的嗓音放出来都已经失真的话,那么其它任何一种乐器的声音就更要失真了。

笔者:请问您所讲的“失真”是一个什么概念?它与干、冷、硬是什么关系呢?

杨先生:老早以前,我有一个朋友使用的是手摇唱机,听的是黑胶木唱片,我觉得很亲切,不过噪音很大。后来当我听到模拟录音机时,觉得那声音挺不错的,但是噪音小了,各方面的情况也好多了。我第一次听到CD唱机的声音也是在我的一个朋友家中,当时把我吓坏了,那么低的、微小的声音它都能放出来,音域也宽了,各方面的表现都上去了;可是一听下去,我就觉得问题出来了:干、冷、硬。后来我的一个老师,他是教合唱指挥的,他把CD唱片上的东西转录到磁带上面去听,那个味道就对了。

笔者:这种声音就能接受了?

杨先生:对!就是说,它有亲切感了。音色是最重要的一点,有人在隔壁唱歌,虽然我们看不到是谁在唱歌,但一听声音我们就知道是谁在那里唱歌。这是什么决定的呢?这就是音色,如果这个东西都被改变了,那就等于把最重要的东西给丢失掉了。一听小提琴的声音,刺耳、干涩不舒服,这不是失真是什么?

笔者:记得有一年春节回我父亲家,吃过午饭后我坐在沙发上听音乐,使用的是一台很普通的便携式双卡收录机,所听的磁带大部分是我从自己家里带过来的。就是这些极其简单普通的音响器材,那天中午所播放出来的音乐却让我深深的着迷和为之激动:这盘磁带的音乐怎么这么好听呢?这旋律怎么这么熟悉可又想不起来作曲家是谁呢?我赶紧跑过去看磁带盒的封面,啊!原来是柴柯夫斯基小提琴协奏曲的第二乐章。要知道,老柴的这部作品是我最近经常在听的啊!不过在自己家里基本上都是用CD唱机等那一套高级音响系统来听的,说实在,听了这么多次,最让我感动的竟然是用磁带录音机播放出来的音响效果。这件事情对于我的触动非常大。我也能从深层次理解了,为什么那么多的LP用家到现在仍死抱着LP不放呢?他们更在意的、更钟爱的是有感染力的音乐。现在音响界都在追求所谓的“真实”、“原汁原味”,可以说是“谈美色变”,但从生活的这个角度来讲,假如音响音乐不能让老百姓感动、并从内心喜欢的话,高级音响和高雅音乐的普及和推广就不会有太大的和持久的成效。

杨先生:有一次我在家看电视,内容是回顾世界电影史的发展历程,当时正在播放美国的一个什么片子我记不住了,一闪十几秒钟就过去了。这期间小提琴的琴声出来了,我情不自禁的在家里面就跟着站了起来,那个声音简直是太亲切感人啦!以后我再也听不到这么优美感人的声音了。要知道,我们国家的电视机对音响的音质这一方面是不太重视的,然而它都会那么得好听,都能让我情不自禁的站起来;相反,我们很多的所谓“高保真”高价的音响器材却都没有这样的音乐感染力。我一直在怀疑:这些所谓的“高保真”音响器材究竟是怎么“高保真”的呢?!

笔者:您这套音响器材是什么时候购买的?通过使用现在的整体感觉如何呢?

杨先生:今年元旦时购买的。愈来愈好。记得当时在音响店里交了钱以后,我就在想着一个问题:拿回家以后它还能出这个声音效果吗?后来拿回家以后吓了我一跳——确实不一样了!那天我听一张合唱曲中的男声独唱,声音一出来声嘶力竭的,哎呀!我说完蛋了。但经验告诉我:不能这么短的时间就给它下结论。这个东西就像乐器一样,它有一个“磨合期”,新钢琴的声音听起来是涩涩的,再大的声音它都是涩涩的,为什么?脉络不通吗!我想道理是一样的。大概过了两、三个月以后,声音就愈来愈好听了,特别是听小提琴的时候更是感人。

笔者:音乐界现在也有一个共性问题,从技术的角度来讲,现在这些艺人的基本功都比过去的艺人要强,但问题是太缺乏个性。过去那些艺术大师们,哪一个都无不具有自己的个性和特色呢,即使我们不去看唱片封面的介绍,只要听到出来的琴声,我们就知道这是哪一位大师在演奏的。正是这种极具个人特色和艺术感染力的使然,才会使得音乐这个大舞台显得是异常的耀眼和夺目。令人遗憾的是,现在这些艺人的艺术个性和艺术特色正在逐步的萎缩和消失。

杨先生:能不能这样形容一下,那种(只有技术的)琴声是没有思想性的。就是说他的那个技巧已经到了不可理欲的程度了,你根本就不能想象他是怎么拉出来的呢?但是他确实给拉出来了。这就像我比较喜欢贝多芬的音乐,就是觉得贝多芬的音乐有思想一样的道理。

笔者:《松花江上》这首歌那么多的后人都在唱,但我怎么听都听不出那个“味道”了!听现在的一些“歌星”们唱这首歌,嗓音都没有问题,很漂亮;但就是“感情”融不进那个时代。像现在的我已很难或很少会流泪了,但每次听到六十年代录音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中邓文洁、蔡国屏演唱的《松花江上》,尤其是当听到“九?一八,九?一八 …… ”的时候,我的眼眶每次都是湿润的。老一辈的歌唱演员,对歌唱艺术真的是无比的投入,也真正体现了一位艺术家“用心灵来演唱、用情感在歌唱”的敬业精神。或许时代不同了,总觉得现在的“人”已唱不出那份“纯真”的感情了。

杨先生:像才旦卓玛这样的老一辈歌唱艺术家,即使她在昆明市区的大街上唱歌,只要你听到她的声音后,你也会说:这声音(人)不是我们这里的,她是藏北高原的。她有她的个性特色,你是抹不掉的。最重要的是,她不仅有自己的音色,还有刚才我们说过的,她自己的思想或感情。


编辑:18928843168 微信:gzhifi E-mail:gzhificom@163.com 用QQ登录论坛,参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