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乐飘飘的家(2)


如果你以为客厅里这些豪华的设施代表着张先生音响人生的全部,那就大错特错了。走过客厅,推开右手一扇厚重的房门,就进入了整个房间的精华和中心地带。这间约20平米听音室的一端,放置着张先生从日本带回的主要音响设备--三套重量级的巨型扬声器,推动它们的功率放大器、CD唱机、解码设备、LP唱机、升压器、唱针放大器……它们被小心安放在特制的木架上,保持着良好的待命状态。两面的墙壁也是相同风格的木架,摆放着各种小件的辅助设备,以及张先生多年收集的CD和昂贵的黑胶密纹唱片。

正对扬声器的另一头原本是一个阳台,现在被改造成一间小型的和室,低矮的方几上是一套日式茶具。拧暗灯光,斟上一杯Whisky,放上一张山下洋辅的黑胶唱片,让声音从JBL经典的4435扬声器传出,结实而又柔和的低频,回旋的音符……这个时候,很容易体会村上春树小说描写的那种爵士茶室的气氛。

从听音室出来,我们又回到客厅。对自己付出的心血受到同好的赞扬,张先生显然非常满意,我们的话题继续围绕着整套房间的装修风格展开。

流露生活品位的细节处理

也许是因为在日本生活的时间太长,张先生身上的脾气已经有几分像日本人,给人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对细节处理的那种认真态度。

以我个人的经验,像音响这类电子装置,通常很难和一般的家居整体风格相协调,但在张先生的这套房间里,却看不见它们的"破坏痕迹"。原因是他在细节处理上已经动足脑筋,将音响设备的"硬性感觉"降低到了最低程度。他坦言:装修时费用不是问题,倒是翻来覆去考虑怎样把房子设计得满足自己发烧的需求,又要像"脑子正常的人住的地方"。客厅的近门处是日常的起居空间,这里的器材选的都是迷你尺寸,面板设计非常朴素,颜色也和地板的柚木色很接近,大大减少它们的视觉冲击;靠近器材的壁炉上放着许多幅女友的照片,起到的也是同样的效果。客厅的另一头有三个大型AV器材柜,为降低它们和房间的不协调感,灯光处理得很暗,这些设备的尺寸被尽可能地缩小。至于卧室,则干脆没有安放音响器材,对此他的解释是,这里是纯私密的空间,到时会放一台最隐蔽的Boss"悠闲生活"系统,目前手上暂时没有合适的设备。

对细节的关注还表现在装修的过程之中:为达到隔音的效果,地板下铺了两层吸音棉,以减少对邻居的影响;(买房时特意挑整栋楼最外面的一套,亦是出于隔音的考虑)房间内的窗户全部改成双层真空塑钢窗;室内的房门一律换成50cm的厚度。为让声音尽可能少受干扰,所有电源线的正负走向全部一致;布线的几天,人天天到现场监管,工人连呼吃不消。为了让所有的设备发出最好的声音,安放全部的器材用了整整一个半月--定位、调音、测试……力求不留一点遗憾。

以上海之大,相信拥有张先生这样经济实力、而又对音响器材着迷的人,应该不在少数。但能将个人这种迹近疯狂的爱好表现得如此恰如其分,并从中流露出对生活的某种优雅品位,在今天的上海,也许真的很难找到。在这里,钱也许已经不是决定性的因素。

达到今天这样的境界,这位张先生是用时间作代价的。谁会花10年的时间搜集音响器材,并同时用10年时间向日本的高级音响评论家学习,看他们用怎样的器材、听什么样的音乐、如何布置自己的房间……

还是法国人说的好:品位是一种积累的过程。


编辑:18928843168 微信:gzhifi E-mail:gzhificom@163.com 用QQ登录论坛,参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