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马勒


马勒(Gustav Mahler)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世界著名的指挥家兼作曲家。

和舒伯特一样,马勒的作曲才华也是在死后才被人肯定的。但和舒伯特不同的是,“作曲家”马勒虽然得不到当时的掌声,“指挥家”马勒却颇得大众的尊敬和喜爱。

在当时被誉为世界上最重要的指挥家之一的马勒,以富有独创性的指挥风格,成功地指挥演出了众多大师们如莫扎特、贝多芬、威尔弟、韦伯、斯美塔那、普契尼、华格纳、柴可夫斯基等人的作品,因其能如实地反映出作曲家的构思,且以充满深厚而炽热的情感勾划出鲜明的形象性,在指挥史上为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马勒的音乐根据地主要在维也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维也纳,是一个极端腐化的享乐中心。

面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维也纳的音乐家们共抱持两种不同的生活态度:一种是对现状不满、否定和怀疑,但却找不到出路,因而产生悲观、失望的消极情绪;另一种是自我粉饰、肯定现实、鼓吹享乐,醉生梦死。马勒抱持的就是第一种生存态度。他所创作的九部交响曲和声乐作品,表现出他并没有和当时的腐败社会同流合污。

在他早年的作品中,我们可以听到优美而富有青春活力的音乐以及对大自然,对人生的赞美,表现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生活充满理想,但另一方面他在作品中又经常表露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嘲讽,如在音乐中常常出现一些怪诞的形象等等,还有一些有如痉挛般的节奏,夹以尖锐的、歇斯底里地喊叫的音响和不协和的音调等等,反映出他对现实社会的内心痛苦和无奈。他的多部作品也尝试以哲学或宗教的角度去探索人生,而最后所得出的结论往往是消极的,人生是虚幻的,只有通往天国一途,才能找到解脱。

这种消极的思想,也正好反映了当时一般知识分子在世界观上的局限性。亦由于世界观的局限,加上他受到当时德、奥一批唯心主义哲学家诸如叔本华等的思想的影响,又受到俄国文学家托斯陀夫斯基积极鼓吹的“灵魂净化、服从命运”的说教影响,从他在那个腐化又黑暗的环境底下茫然而无可适从,惟有寄托宗教以求解脱。

马勒自己也曾经说过,他的音乐都是依据托斯陀夫斯基的言论而创作的:“当世上还有别的生灵在受苦受难,我又怎能幸福呢?”马勒的音乐就是在反映现实的黑暗。黑暗的现实社会又令多少知识分子(艺术工作者)遭受精神上的痛苦,又希望藉自己的音乐来感化而达臻一个“纯洁的充满人类之爱”的理想世界。马勒的剧作在艺术风格上的特色,是继承了后期浪漫派音乐的传统,又继续地扩展了交响乐的表现力。

他成功之处又在于能充分发挥每种乐器的性能,精密的配器效果造就了无比绚丽的骄人色彩,从极其纤细、清柔的轻奏到浓厚而震撼人心的强奏,中间瞬息万变,色彩缤纷,个人追求庞大的乐队编副,根据音乐的内容自由扩展乐趣的结构,从而丰富了乐曲的表现力。

他也善于应用民间音乐的素材,在他的作品中多时可以听到波希米亚民间音乐的音调和奥地利民间舞蹈的节奏等等,同时又秉承贝多芬的传统,把独唱和合唱运用在交响乐之中,更充分地表现他的音乐哲理。

Brune Walter 在一段记叙马勒的文献中就这样写道——“马勒创作的最高价值,并不只是由于他的秉性大胆创新而特立独行,能够表现出一种令人感动与时俱进的精神,而是由于他在求新求变之余,更能灌注之以美感,神髓与性灵,后而为浊世清音,并以永恒的艺术表现力及高贵的人性为其本源。因此这些乐曲直至今日仍历久弥新,未来也禁得起时间的淘洗。”



编辑:18928843168 微信:gzhifi E-mail:gzhificom@163.com 用QQ登录论坛,参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