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晚了十年到达的CD Micromega Trio 唱盘


二十世纪最大的悲剧莫过于类比录音的消失。在商业挂帅的唱片界急急忙忙地推出数位录音时,LP突然地受到腰斩,而非得慢慢地凋零。这是多麽不公平的事。

美丽的谎言

当电子界的巨擘飞利浦于八十年初推出CD唱盘时,音响界正如大旱之望云霓,以为如此一来所有传统唱片的缺点都会消失,摆在眼前的应该是一片坦盪光明的高传真。然后在日本工业界的推波助澜下,CD机由第一代、第二代,发展到第三、四代。解码的方法也由14 bit往上提昇到16 bit。日本工业界甚至往High Bit发展,推出18 bit及20 bit的机器。然后到一九八九时飞利浦又突然地推出1 bit的「Bit Stream」。在短短地十年内解码的方法一变再变,这对于参予製造的厂商当然是一种R&D的浪费,而对于消费者更是一大负担。对于CD机器,全然没有一代铭机的尊称,多半在触领风骚不足周岁就被科技的巨轮所压碎,然后被人们澹忘。

在CD的发展中,逐渐地形成三大集团,一是以飞利浦为中心的一些小厂如Meridian及Micromega等,专以修改及再创造着称。一是日本的集团有自己的科技及发展,其中也产生了如Accuphase, Sony, Denon, Luxman及Teac等等出名的机器。第三集团则为美国的一些小厂,有的以飞利浦的机器改以真空管类比线路,如VTL及California Audio等。有的则为后起之秀,在D/A的方面下功夫。Krell的SBP-64x为其中之一,而Theta DSpre及Wadia则以微电脑的处理方式着称。至于Bit Stream的新方法,在日本已有一些中级机出现,而在欧洲则有Meridian 208使Micromega Trio发表。

CD的未来

近来来发展竞争的结果,使得厂商将CD机器的价钱推上了云端。一些较出名的机器如Accuphase,Krell, Wadia, Theta等等都不是寻常薪水阶级可以负担得起的。但由于电子科技的进步,今日的尖端又将是明日的黄花。我们以个人电脑PC为例:七年前办公室买第一台PC-XT,既无硬碟,也无彩色萤幕,就被IBM敲掉二十万。在三年前买台製的286 AT+30Mega硬碟及EGA已降到五万,而目前386+40Mega硬碟及VGA Monitor也才五万多。对于动辄几十万元的机器我们当然不希望每年去更换。所以对于CD机器製造厂我由衷地提出几点建议:

1.机器要有Update的能力,以更改模组来达到升级的目的,减少换新机器的浪费。

2.CD机器的D/A线路应该参考PC的设计,全世界应达成一个工业标准。正如PC板的标准化,让使用者本身都可以自己更换PC板。有朝一日更换D/A板正如换唱头一般,那玩CD唱盘就更人性化了。

3.及早提昇CD录製的标准,在Bit Stream推出之后,原来的标准已不够了。软体製做的提升可以更进一步地改善CD的音质。

在经济挂师的民主时代,购买者有多大的选择自由只有天才知道。希望飞利浦要稍有良心,否则明年又将Bit Stream给改掉,那会害很多代理商跳楼的。

CD的优劣

早期的CD为人诟病的地方不外乎冰冷的数位者,音质低劣呈现三角形的毛病。通常低频的速度快,有些数位低音更是类比所不足。而上到中频时音质就开始衰退,而失去了温暖的感觉。三角型的尖端就是音质最劣的高频,尖锐而又金属味重,对于乐团最重要的弦乐再生就完全没法度。有人认为是CD机中类比输出路线的问题,修改的结果是柔化了中高频而也付出了低频的速度及量感的代价。根本的问题在于解码的困难,致使正确的情报量减少,最后使得音的密度减少、音场缩小、舞台空洞、泛音不足及不够温暖等等。

CD也并非一无是处。类比在CD的冲击之下,更是精益求精。一些製造Hi-End唱盘者仍忙着推出新的唱盘及唱臂。还有像Versa Dynamics及Basis等新厂也很勇敢的推出处女产品。而像Koetsu, Ikeda及supex等日本MC唱头专家不管是自製或代製也是忙得不可开交。当然类比的提升也非全无代价,唱头也是炒到云端上,价钱也不比鑽石便宜。

另一方面CD也促使老厂将一些阿公级的历史录音再版推出,大赚死人的钱,也使我们有机会享受到大师们的录音。再另一方面过早放弃LP的爱乐者,也造成LP二手市场的热潮。如有人要抛售LP,请即刻和老刘联络,他一定肯出高价的。这是CD的另一项功劳。

Micromega Trio三件头的设计小巧典雅,没有美国货的粗大,也没有日本货的「机械性」。三件机体是叠着使用的,而每件机体都有如Goldmund一般的机械接地。

TRIO的参考标准

在找Trio的参考标准时,我面临了一个难题,我不知道该拿它和其它的CD机比还是和LP比。由于它是属于新发展出来的科技,拿它和其它传统解码的CD比有失公平。而在这一年中我也听过好多的顶级CD机,但我觉得Trio是其中最有生命力者之一。最后还是决定以LP做为参考,因为到目前为止我尚未找到各方面都胜过LP系统的CD机,而CD欲取代的不正是LP吗?

我所使用的盘是Linn LP-12配上EKOS臂及Spectral的MCR唱头。这种组合还称不上是昂贵的器材,但却带给我无比的乐趣。唱盘是在音响教父柯逸郎兄的坚持下买进的。柯兄同时使用六台唱盘,库存而尚未使用的古董也还有一堆。对于唱头、唱臂的收集那更达mania的地步,他说该买的准错不了。前些日子他因为积劳成疾(多半是搞机器搞坏身体),玉体微恙而进医院休养,在此祝福做早日康复。(详情参阅音响春秋No.12,13)

Spectral MCR唱头是一年多前由欧美代理进口的。初期的使用者多半因为它的输出低而不得不放弃。恐怕目前仍在使用者并不多。李富桂兄碰巧就是其中之一。我先前用来推Beta中高音的VTL 300就是经由李兄推荐的。数周前的一个雨夜裡在曹永坤先生家中相遇时,李兄很兴奋地告诉我,他将MCR脱去外壳后的经验。看他那压抑不住的喜悦,和略带潮红的亢奋脸颊,我颇能领悟那种滋味。回家后立刻就剥掉那外衣,我的感想是披着薄纱、若隐若现的美女当然要比在光天化日下脱光衣服的裸女更能引人遐思,但当灯熄之后谁也不希望仍然隔着厚重的衣裘来拥抱它。的确,去掉外壳的MCR在各方面都上了一层楼,顿时懊恼自己为何那麽胆小而没有早日动手。另外在动手时由于笨手笨脚而将一条线圈抽头弄断,幸亏志仁老板娘颜太太的巧手挽救,特此感谢。

Beta的高音一面有着纤瘦的感觉,尤其在听过本刊刘顾问的IRS-V之后的感觉更明显。IRS-V在中高频的密度是Beta万万不能相及的。前些时侯老刘(鬍子)到舍下拜访时提及VTL-350的种种(见本刊18期p.53~61页)。当时并不在意,直到最近好友相借VTL-300,不得已才向文鸿借来一对VTL-350,一试之下真是感慨万千。由于受预算的影响,我一直以为会抱着VTL-300终老,原本也知道有些微的毛病,但还不至于不能忍受。在换上VTL-350后明显地觉察到中高频变得平滑而温暖,再加上马力加大,MCR更是生龙活虎。对于Beta的音色应该就是这样的成见就此打散。再下来的问题是VTL-350的价钱也已不是原来地下工厂时的水平。它已配上了面板,也有把手,早已挤上了高价位的时代列车。我知道银行替无壳蜗牛办房屋贷款,但不知肯否替人办Hi-Fi贷款。


编辑:18928843168 微信:gzhifi E-mail:gzhificom@163.com 用QQ登录论坛,参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