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CUSTIC ARTS DRIVE 1(2)



 
    Drive I的音质具有极高的分析力和极佳的音乐感,音乐的适应力极强,由Mawim Vengerov拉小提琴, Rebecca Pidgeon唱歌,Arcadi Volodos弹钢琴,闵惠芬拉二胡,Muddy Waters唱 Blues,The Dave Brubeck 四人爵士乐队演奏的Take Five,,到Living Stereo的 Stokowski 《Rhapsodies》爆棚古典音乐,Drive I都能够完整无缺地重播出录音里的每点每滴声音和自然生动的音乐生命力,令每个我听过无数次的靓录音靓音乐都有一种讯息量更丰富和生命力更强的新体验。 
 
    Drive I的高频延伸力非常厉害,播1959年录音的Take Five,磁带的嘶声从未如此清晰,敲击cymbal的金属质感、幼细度和空气感都不逊于印象中以金嗓子分体SACD组合重播此录音的日版SACD!Dave Brubeck流利清爽的钢琴声生气勃勃,Eugene Wright之低音大提琴拨弦声充满清楚的弹跳力。这种出色的高音分析力与准确的节奏感与时间性,相信是来自Drive I的超低时基失真特性。

    Volodos《Live at Carnegie Hall》的Sony24 bit录音,其琴音内蕴藏的讯息量之多是前所未闻,我肯定听多了很多微妙的弱音(震音),而整座Hamburg Steinway由高至低频的气势与动态也是前所未闻的宽宏壮丽,Volodos演译李斯特匈牙处狂想曲]的凌厉力度与速度表现更是令人叹服。很多高级CD转盘多是低音太浓重和高音欠镪锵,琴音中含有多少水份和欠硬朗,Drive I完全没有这些贵机毛病,钢琴声既逼真又生动。
 
    Muddy Waters《folk singer》(Mobile Fidel-ity版)的爆咪人声是考验分体CD组合的人声动态之试金石。Drive I的表现可说是直逼高当黑胶组合的强大动态逼力,最强音也不拆不散,动态范围极宽。人声的感染力极强,足可媲美靓黑胶声。Muddy玩的结他声清脆够弹,高音真是粒粒清。
 
    一支小提琴+钢琴伴奏已可充份表现出Drive I的生猛于与音准。Maxim Vengerov演奏Ravel“Tzigane”(英国Biddulph LAW 001),鲜锐的小提琴擦弦声没有一丁点坐圆弄厚(转盘下不放任何钉板,直接放在粗柱型Solid Steel Hi Fi架的顶板上),快上快落充满高速感,伴奏的钢琴亦出奇地有力和弹跳,那种生猛跃动感又是前所未闻。
 
    Drive I的低频表现亦具有非常高的分析力,播考起很多转盘的“The London Double Bass Sound”,低音大提琴的音准极佳,低音干净不肥腫,是我在家中听此碟以来音符旋律最清晰明确的一次,以前认为本碟一夸张低频,原来录音无错,是我所用的器材低音分析力欠佳所致。如今用AA+MSB,肥厚感一扫而空,大大增强了本权威性的欣赏价值。
 
    闵惠芬《江河水》里的二胡如泣如诉,那种傅真度极高,没化大化厚的清晰准确二胡声真是妙不可言。
 
    总括而言,我喜欢真实准确的声音,同时要求丰富的音乐感情,频宽要宽、动态宏大、速度飞快,讯息量越多越好,Accustic Arts Drive l CD转盘做到我要求的声音,是我期待已久的CD转盘。

没料到Accustic Arts DriveI CD转盘竟然可以在一曲既终后即令我决定把它据为己有,Drive I不但有齐个人心目中所追求的一切,而且效果更远超于个人预期同级中所能获得的超高水平。Drive I的重播放效果亦近完美无瑕,在同级中表现无敌。
 
    在高级数码音响的范畴中,我对于Drive I能为我带来极度震撼性低频 衝击力、宽宏的音场空间感、极高的分析力与及超高的全频透明度等等的卓越音响特性并未感到太大的惊奇;然而,Drive I所为我带来的那份极强的音乐感染力,则令我感到十二分的惊喜。以Drive I在这方面的杰出表现。莫说在同级中无转盘能及,依我认为,就算是那些身价倍数以上,甚至乎更高的同类出品亦不一定能达至Drive I的极级水平。经Drive I[重播每一段录音,皆充满著浓重的音乐感;音色秀丽而不失准线,效果细腻而凝聚力强,一切都是来得那么的细致与刻画入微,不论人声与及乐器,比重没有丁点可闻性的硬质感,优美和谐的声音悠然而生,使每粒音符皆充满著强烈的生命力,听者会不期然被DriveI所缔造的极强音乐感染力所包围著,可尽情地去贪图每一段音乐。
 
    Drive I的全频平衡度准确,两极的延伸性一流,至于用者能否把它这份天赋的卓越音响特性尽情发挥,需视乎为它配上甚么级数的解码器与数码线而定。笔者曾在何森府上与另一发烧友见证过为DriveI加MSB Platinum Link Plus组成的分体CD组合配上三款音响取向截然不同,但售价相近的高档数码线,结论是;在目前而言,以Aural Symphonics Echelon数码线最能发挥彼此所长,我已认定三者为天仙配。
        
    Drive I的低频刚柔并重,绝非那些只讲求刚劲结实又或者倾向阴柔乏力的CD转盘可以相提并论。假若阁下听惯,又或者是锺情那些低音火车头为刚劲的CD转盘,初听Drive I时或许会认为它的低音笠得不够紧凑。请注意,在聆赏Drive I之时,注意力勿只集中于它的低音是否笠得紧凑,而应该是集中精神细听它所提供的低频音响中的微妙变化。这意味着什么?显而易见,这表示Drive I比你认定为低音笠得较紧凑的CD转盘具有更佳的分析能力,能有效地把录音中的点滴无遗地重现于听者耳畔。而你认为低音笠得较紧凑的CD转盘把低音收紧之余原来亦一并把那些录音中存在的弱音细节与及柔弱的旋律变化剔除,骤耳听来似较干净,查实是欠缺了很多、很多发音中的信息量。
 
    众所周知,低音过柔的鼓声会显得迫力感不足,相反,会令人烦躁不安,依我认为,只有刚柔并重的低音才会令听者听得投入。具有这种个性的Drive I在重播雨果《龙腾虎跃》中的同名歌曲时,一方面能为我带来极度的震憾性,另方面亦能重现出鼓皮被乐师猛力打击时所产生的自然反弹性柔韧声响,令我警觉这张曾被我高度评的杰出录音在此之前是听少了很多低音的微妙变化。改播颜联武《联想》,录音中那枝音响至突出的double bass在Drive I的重播下,显得更具柔韧性于生动感,此刻我才明白制作人Sam Wong曾多次向我强调这个录音中的牛筋录得如何出色、如何胜人一筹的所指为何。 
 
    Drive I的中频段音色秀丽绝不失准线,在价位相若的同类出品中我从未听过有另一款CD转盘可以比它提供更生动傅神的人声以致高傅真的小提琴音色等等。在重播Angel Records《Sasha》之时,小提琴的音色清晰明亮,音准一流,从不予人粗糙或流于过份柔美的修饰声音,而伴奏的钢琴声音清通,颗粒感明确,动态对比强烈,连贯性一绝,与小提琴的呼应比我之前在不同级别的CD机和分体CD组合所听到更上几层楼,模拟味道浓重,若盲目试听,我会认为正在播放的录音是由一套调校恰当的高极黑胶组合重播出来。

Drive I的音色细腻、优美于和谐,俗语说很重人气,绝无半点可闻性的生硬。重播藤田惠美的首张个人英语专辑《Camomile》以至阔别乐迷9年多的Jennifer Warnes的《The well》与及雨果《发烧碟9》内的几段应用不同胆咪收录的人声,Drive I俱提供清晰明确的强弱对比与及鲜明的音色。像阔别乐迷年多的Jennifer Warnes在Drive I的重播下,她那份声线并没有多大转变,但唱腔明显更加圆熟的歌声比我沿用于MSB P,L,P,DAC配搭效果与及情感更浓重.相比下,该DVD机仍存有些少数码味。
 
    Drive I的高频似具有无尽的拓展于延伸性,手上有多款不同级别的数码线,曾逐一接入Drive I试音,明显发觉Drive I的高频表现会随着不同级别的数码线升降。Drive I的高音音质清通明亮绝不闻半点毛燥质感,其极高频信息量是超乎想像以外的丰富。至截稿时已于Drive I相聚超过2周,我发觉它的高频质感与及延伸性仍一天比一天出现可闻性的提升,至于Drive I的高频达何种级数?我认为目前不宜下定论。
 
    Drive I的动态对比强烈,音效生动而不流于一线之差的机动性;迫力感强劲,在重播击鼓以致电子合成器的声音(如金响宴中第2首朝圣)令人有喘不过气之感。Drive I的全频能量感之强令我更深入体会到在环扣环的音响链之中,愈前的器材个性好与坏愈容易影响到整套音响组合的最终表现。在我的音响组合之中,应用了Drive I作为我的参考CD转盘之后,藉著Drive I的高能量感之带动,我明显听到声音的推送力更上几层楼,整体表现得更开扬、悦耳。
 
    总结而言,从Drive I那份亦完美无瑕的重播效果让我感到,它是一款具有无限创意的高级CD转盘。从各方所见,虽此刻的Drive I仍未进入最佳的工作状态,但已令我听得如痴如醉。假若阁下自问是一位追赶求高傅真音响的发烧友,我可保证Drive I定能满足你的所求。


编辑:18928843168 微信:gzhifi E-mail:gzhificom@163.com 用QQ登录论坛,参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