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气盘旋将军令 悲凉哀婉叹红楼 听雨果公司两张民族管弦乐CD


  以推广民族音乐起家的香港雨果唱片公司,近年来虽说投入了很多精力在西洋音乐的普及介绍上(他们所推出的那套鸿篇巨制的“音乐图书馆系列”便是一个证据),但仍没有懈怠对中国民族音乐的弘扬。最近我又听到了两款他们所出的民族管弦乐CD,这进一步强化了我的这种看法。

  这两款CD一张名为《喝采》,一张是《红楼梦》组曲。两张都由香港中乐团演奏,指挥都是阎惠昌先生。去年曾仔细听过一张叫《风采》的唱片,也是他们的演绎,当时可以说有一种惊讶的感觉:在香港还有这样好的民乐团?如今惊讶的感觉倒是没有了,但香港中乐团作为一家一流水准乐团的印象,却在我的心目中得到了强化。

  《喝采》英文名ENCORE,意思是“返场曲”,可见这些CD所收都是最能激动听众的小品。仔细看了看曲目,的确都是历来最受欢迎的作品。如《赛马》、《彩云追月》、《旱天雷》《北京喜讯到边寨》、《送我一枝玫瑰花》、《将军令》、《光明行》等等。但在编排上,这张唱片又还注意了不同风格音乐的调配,如第一首《赛马》之后是有太行山风格的《山村的节日》,接着是两首广东音乐,再后是几首不同少数民族风格的作品,然后还有民族舞剧音乐、传统古曲和经典性的乐曲。让人如赴盛宴,所上皆是佳肴,而每道菜的滋味又各异。

  的确,一份好的曲目恰如一份好的菜单,那是很能见出安排者的匠心的。当然,更重要的是对乐曲的演绎,这又好比厨师的烹饪术,同一道菜,在不同技艺的厨师手下会有很不一样的品味。而阎先生指挥的香港中乐团正是在这一点上最让人信服。

  第一曲《塞马》不到两分钟,但气氛之热烈,气势之宏大,叫人血液沸腾。不同乐器组的配合,较原来的二胡曲有了更丰富更激动人心的表现力,真有万马奔腾之感。第二曲则通过板胡的领奏和锣鼓的打击,传达出了既欢快又朴实、具有浓浓乡土风的北方山乡音画。第五曲《赶街》,先由笛子在高音区奏出富于民族风格的音型,其后葫芦丝接入更强化了这种民族的色彩,二胡群的加入,让音乐织体渐渐变厚,但乐曲仍不失精致之感。第二段富于舞蹈性,气氛渐趋热烈,然后再淡出结束。整个曲子仿佛一幅色彩绮丽的民族风情画。

  《北京喜讯》可以算得上是热门曲目了,但它原是西洋管弦乐曲,通过改编和乐团的演绎,它的民族色彩更加浓郁,如中间一段,笛、笙、巴乌等乐器交替出现,边寨中载歌载舞的情景跃然眼前;而乐曲前后两段在动态、气势上与管弦乐版本相比,似乎也并不觉逊色。《将军令》则是大气盘旋,云锣、堂鼓等打击乐器和大小唢呐奏出的引子,透出一种霸气,有如将军升帐;琵琶等弹拨乐器的快速进行,则如大军驰骋于沙场,豪迈而勇武,大乐队在这里显示了独有的长处:既有苏南吹打的热烈和气势,又有流畅壮美的旋律进行,表现力自然大增。最后一曲《光明行》本是刘天华先生的二胡曲,经民乐泰斗彭修文先生改编。

  乐团的演奏,保留并强化了原作坚定向上的精神,弦乐群、弹拨乐和吹管乐器都有很好的发挥。最后一段金鼓齐鸣,表现出了追求光明的一往无前的精神……。

  如果你喜欢电视剧《红楼梦》中的音乐,那么CD《红楼梦组曲》你应该特别留意了。组曲由脍炙人口的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的配乐改编而来,是专为音乐会演奏的版本(CD本身也是一次音乐会的实况录音),改编者仍是原创者王立平先生。这种改编在音乐艺术领域是常见之事,如歌剧《卡门》、芭蕾舞剧《天鹅湖》等许多经典作品都有组曲改编本。

  从连续剧到组曲,原来作品中的精华内容都得以保留,而且显得更加集中,更有让人回味无穷的效果。组曲分为8段,这之中既有抒发情感、营造气氛的(如“叹红楼”、“上元节”),也有描绘性的(如“刘姥姥”),更有兼而有之的,如“晴雯曲”、“分骨肉”、“葬花吟”。原来组曲中还有“大出殡”和“宝黛情”两段,由于那次音乐会没有演奏,所有CD中也就只有6段。不是“金璧“,自然有点美中不足。不过这六段的演奏,可以说首首都引人入胜的。第一首“叹红楼”开始由细若游丝的笙引出大家熟悉的旋律,营造出悲凉、哀婉的气氛,高潮处加入鼓等打击,有一种近乎于爆发的效果;其后又复归于细柔,一记低沉的锣声,传达出无尽的叹息。

  “晴雯曲”气氛一变,不着眼于晴雯悲剧的表现,而在其纯真与丽质的描绘。音乐非常清新流畅,配器也很清淡,一个青春少女的形象跃然而出;“刘姥姥”又一变,小锣和三弦的采用,使音乐十分风趣幽默,浓浓的民间风格,刻划出刘老姥朴实而又几分滑稽的形象,最哀婉最动人的莫过于“葬花吟”。独奏二胡描绘出黛玉的孤独无助和多愁善感,独奏琵琶领出大的第二段,细腻地表现出她感物伤怀之情;后一段先是情感的爆发(原歌曲中“无尽头,何处有香丘”旋律),其后再归于寂,多少悲凉,多少无奈,只有独自咽下。

  除了《红楼梦组曲》外,本张CD还收有《侗乡速写》组曲和音乐剧《城寨风情》的选曲。前者一幅生动的民族风情画,通过“琵琶歌”、“放排”、“月下”和“斗牛”4段描绘了生活在贵州、湖南、广西一带的侗族乡民劳动与爱情生活片段,音乐极富民族色彩。后者则是陈能济先生的创作,陈先生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在北京的音乐团体工作多年,后到香港定居,现为香港中乐团的驻团作曲家。以前曾听过他的《梦蝶》,《庄子》中那种虚无缥渺的境界表现得极为传神。这部音乐剧表现一百多年中香港九龙城的历史。全剧以百老汇歌剧的形式演出,可以说是华夏音乐的新尝试。以上两部作品都有可圈可点之处,限于篇幅,这里不再赘述。

  应该强调是指挥的表现,两张CD涉及到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许多作品,但他对于不同风格作品的把握,例如对于大气之作和精致小品的把握,对于戏曲性和组曲风格的把握, 对于乐队总体平衡的把握,都让人非常信服。显示出了驾驭大乐团的非凡功力。

  这两张CD都是易有伍先生亲自挂帅录的音,录音和后期制作的器材也都是雨果公司常用的器材,其质量可以说是“免检”的。我想对这类大乐团的作品,录音水准应该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各类乐器音质音色的准确,一是巨细无遗地捕捉每一个音乐细节,一是乐团不同乐器和乐器组间量感的平衡,一是不同乐器组位置的还原。我想有了这四点。乐曲演奏原本有的动态对比和不同乐器的频率特性也就都在其中了。而从这四点看,这两张CD都有非常出色有效果。CD的封套中有录音声部的位置图,大家可以据此看看自已的音响在声场再现方面的表现。应该特别一说的是《红楼梦组曲》CD全为音乐厅现场录音,这是特别考验录音师功力的。因为在录音室的,一段乐曲录得不理想可以重新来过,多次重录、拼接也不罕见;而音乐会则是不可重复的,成败在此一举。但我们听《红楼梦组曲》,其质量之好简直不殊于专门的录音。而且令我惊讶的是,除了每部作品末听众的掌声外,简直听不到音乐厅免不了的诸如咳嗽一类杂声,不知除了录音话筒离乐团近、方向性强外,易先生是否还有什么法宝?


编辑:18928843168 微信:gzhifi E-mail:gzhificom@163.com 用QQ登录论坛,参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