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收藏之贝多芬篇(3)


《大厦落成》和《雅典的废墟》的全曲都是伯纳德.克利和阿巴多两人合成的,一起收入了《全集》。这样的曲目有一个就足够了,所幸这还是一个很好的版本。独唱者都是奧格尔和克拉斯这样的人物。对于许多爱乐者来说,克利也比阿巴多更值得珍贵。《威灵顿的胜利》有两个版本已经显得多了,多拉蒂和伦敦交响乐团的演出更像是在拍一部电影,他们拍得很认真,表现出的场面真是生动极了。MERCURY的录音师使出了全身的本事,炮制了这张名闻遐迩的“发烧片”,使它成为该曲永远的传奇。但是尽管如此,有谁会割舍下卡拉扬的那一个名版呢?它的演奏很有现场气氛,虽然枪炮声有点不像,但是只要音乐一起,卡拉扬的贝多芬标志立刻就凸显出来,真是过癮之极。它和《爱格蒙特》收在同一张唱片里,一顺手就可以把它拿下了。《斯蒂芬王》目前仅见郑明勋一个版本,极有可能是专门为《全集》录的。菲舍一迪斯考友情客串了《斯蒂芬王》,整个演出非常优雅自然,录音保持了ABEY ROAD的特点,混响很有特点。除了这几首全曲之外,冠之以“序曲集”的唱片倒是不可丢掉两三个版本,因为那里面还包括《莱奥诺拉》的三首序曲、《克里奥兰》序曲和歌剧《费德里奥》序曲,马苏尔和卡拉扬的版本将它们基本都收进去了。卡拉扬版保持了一如既往的贝多芬特性,只是更加精致;录音不算太好,但细节一点没丢,因为管弦乐各声部之间的平衡实在太出色了。马苏尔版的速度稍慢一些,但绝对比卡拉扬的从容稳重,节奏上也富于弹性。很奇怪,在这些短曲子的演奏上,马苏尔比卡拉扬更具大师风范。如果说卡氏的精美凌厉延续了托斯卡尼尼的风格,那么马苏尔于此所表现出来的生命力就有点富特文格勒的味道了。克伦佩勒对这些序曲的演绎似乎正好介于卡拉扬和马苏尔风格之间,他兼具霸气和沉稳,虽然激情稍逊,但温暖的音色和工整的结构还是令人无法不喜欢这张唱片。

贝多芬惟一的一部歌剧《费德里奥》在歌剧史上的地位越来越得到公认。它也许缺乏剧院的气氛,但能将自己一贯坚持的理念通过音乐戏剧表现出来,贝多芬肯定是第一人。这是他比他的同时代人伟大的地方。同样,如何演绎这部歌剧,其关键亦在于如何将贝多芬所赋予角色的典型理念表现出来。能够达到这个标准的首先应该是富特文格勒的版本。弗拉克斯塔像演唱瓦格纳歌剧那样使声音毫不保留,充沛的激情在任何时候听来都让人感动,在她以后再也没有一个令人放心的女高音能给人带来如此美好的享受。男高音帕扎克一反他在莫扎特歌剧中的纤弱优雅,他用圆润的歌喉像吟诵诗篇一样,将弗洛雷斯坦的英雄性表达得非常崇高,尤其是他的对白,充满德国诗的韵味。无法想象,一个去掉对白的帕查克版本该是多么令人遗憾。施瓦茨科普芙扮演的玛泽琳赋予了该角色令人难忘的鲜明特征,以后除了马蒂丝还有那么一点影子之外,便没有人能够超过施瓦茨科普芙。在富特文格勒几乎相同阵容的两次录音当中,1950年的萨尔茨堡音乐节上的实况是最值得收藏的。两年后的录音室录音可能音响效果稍好一些,但感受富特文格勒的贝多芬就一定要听他的现场,更何况那是有对白的。论演唱和录音的精彩程度,克伦佩勒和卡拉扬的版本名气是一样的。克氏重架构和场面,卡氏重音色与激情,他们都在最后一幕的辉煌场面上下了功夫,使这部歌剧的交响性达到了几乎与第九交响曲同样的水平。两个版本在角色上也是优劣互见。饰演弗洛雷斯坦的维克尔斯在卡氏版里发挥的比在克氏版里好得多;而卡氏版里的德尔娜什虽然也是一位瓦格纳女高音,但她的嗓子发紧,而且巅峰期已过,在角色的理解和把握上明显不如克氏版里的露德薇希(女中音唱这个角色,效果也不错)。与以上三个版本相比,其他的版本就远称不上完美,即使是海丁克和哈农库特的新版本,虽然获得许多好评。但可取之处也仅在于海氏版的杰茜.诺曼的大号嗓子美轮美奂和库氏版的“仿古”嘘头。当然接受后者还有一个习惯问题,但似乎它的歌手们各怀心事,始终不能让人有一个整体的感觉。伯恩斯坦的版本当然也很重要,然而它有点不像贝多芬了。雅诺薇茨的演唱像一个贵妇,而科罗又太稚嫩浅薄,所以即使伯恩斯坦使出浑身解数,也只是把乐队声部奏得更像交响曲而不是歌剧。在此声明我是很喜欢这个版本的,但是它所存在的缺点使我无法向朋友们隆重推荐。如果有爱乐朋友对这部歌剧的录音感兴趣,倒也不妨尝试一下马泽尔的版本。典型的DECCA音场和动态对比虽然有点假,但我宁愿相信那是马泽尔的夸张的激情使然,而不希望那是录音的毛病,毕竟,DECCA的录音在我们心中的分量还是很重的。加迪纳的庞大的贝多芬演录计划同样离不开《费德里奥》,他的特长使这部歌剧一不小心就回到了它的原初状态,剧名也灰复为《莱奥诺拉》。只是我再也不信贝多芬的《费德里奧》原来就是这个样子。

终于可以谈贝多芬的室內乐了。许多资深乐迷都相信这样一句话:只有迷上了贝多芬的室內乐,才算真正理解了贝多芬。

大凡入门者,都先从小提琴奏鸣曲开始,尤其是《春天》和《克莱采》两首。但是既然我们的目的是为了收藏,倒不如直接买全集10首,省得留了牵挂。

DG的《全集》选了克莱默尔和阿格丽希版倒是非常大方,只是没有将本可作为第一选择的权威版本一一梅纽因与肯普夫版奉献出来,令我觉得有点遗憾。不过它已经出了两个“小双张”,单独购买价格会更便宜一些。我是极为推崇这个版本的,认为可做这个曲集的“标准”而享有永恒的生命力。其实贝多芬并不需要“另类”的发挥。梅纽因和肯普夫就像富特文格勒和富尼埃等老大师一样,与贝多芬都是心意相通的。他们的贝多芬质朴而有古风,常常能够感动我们。听他们的贝多芬绝对不会有迷失的危险,即使他们在技巧上有瑕疵也丝毫不影响到这一点。格鲁米欧和哈丝姬尔的版本也有同样的优点,只是在力度上显得纤弱一点。他们把正当壮年的贝多芬奏得华美而老气,有旧贵族的味道;单声道的录音更增添了怀旧的气氛,它消解了贝多芬的意气风发,使我们与他产生了一定的距离。尽管如此,这个版本绝对具有收藏的价值,在新录音辈出的今天尤其显得珍贵。同样来自PHIuPS的奥伊斯特拉赫与奥伯林的版本在情绪的把握上比较成熟,虽然某些段落表现出娇美的一面,但却天然成趣。奥伊斯特拉赫在雄浑的力感中总能恰到好处地使琴声发出温暖的声音,他似乎在刻意控制着不应过分的热情,从而使得原本深情的诉说变成了內心的独语。奥伯林没有发挥出钢琴声部的独立作用,他一直甘心做应答者,所以有时听来有些拘谨,甚至有点沉闷。相反,在PHILIPS的另一个版本里,钢琴声部却是出尽了风头。本来我们是应该对谢林寄予厚望的,但他的斧凿痕迹有点重,虽然保持了音响的均衡,音色和音量却显得弱了。当然这不属于录音的问题,因为海布勒的伴奏聚焦很准,琴声灿烂妩媚,表情也很生动自然。目前综合评价最高的版本是帕尔曼和阿什肯纳吉录子70年代的版本。除了录音效果堪称最佳以外,它实际上更接近奥伊斯特拉赫和奥伯林的版本。帕尔曼的准确性和音色甜美自不必说,阿什肯纳吉的伴奏也非常平易中庸,透露出贝多芬朴实敦厚的一面。他与帕尔曼的配合可以用“天造地设”来形容。这套唱片作为帕尔曼最好的代表作,肯定离不开阿什肯纳吉,只是后来二人合作的勃拉姆斯的奏鸣曲却再也不复这种表现了。


编辑:18928843168 微信:gzhifi E-mail:gzhificom@163.com 用QQ登录论坛,参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