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百老汇剧院


音乐舞台的广阔天地,真令人眼花缭乱!从马戏场里轻松愉快的歌舞杂耍,到令人生畏的瓦格纳乐剧,这万花筒般缤纷璀璨的形式之中,有那么一种特别引人入胜,叫作“百老汇音乐剧”。

一提起音乐剧,我国的观众,自然就会想起罗杰斯与哈默斯坦合作的《音乐之声》,以及茱丽·安德鲁斯那令人难以忘怀的精彩表演。而一些脍炙人口的歌曲,像伯恩斯坦《西区故事》里的“今夜”、“玛丽亚”,安德鲁·劳埃德一韦伯的“阿根廷别为我哭泣”和“记忆”,也称得上是家喻户晓,人人耳熟能详。但要说到音乐剧的来龙去脉,它的发展与现状,恐怕就不那么清楚了。

音乐剧,或者叫它歌舞剧也好、音乐喜剧也好,是源于英国,盛于美国,至今要看这一类的表演,最佳的去处,也还是纽约和伦敦。不过在探寻音乐剧的源起时,也有人追根溯源,一直找到莫扎特来作它的鼻祖。

世界这么大,为何只有纽约和伦敦的音乐剧表演最多最发达?这要追溯到百多年前。当时这两座城市,都是发展飞速的商业中心,娱乐业空前繁荣,而且分布惊人地集中。像伦敦,它周边的工人区,平均每区只有一家剧院,而富人云集的西区,其中一区就占了伦敦全市半数以上的剧院。

纽约也莫不如此。数以百计的旅馆、餐厅、俱乐部、剧院以及电影院鳞次栉比,主街上,五彩缤纷的霓虹灯广告连成一条锦带。这种地段,一旦发展起来,后来的非商业性建筑,就很难在其中插足了。而在消费者一方,他们再不用满城奔波,只消在这一段街区里,就可以自由自在地娱乐、用餐兼购物,又何乐而不为呢?于是百老汇剧院,就在这种情况下,一步一步地发展壮大起来。

不过百老汇可不是一家剧院,而是一条街上的几十家剧院(见位置分布图)。百老汇(Broadway),是纽约一条南北向的大道,其间分布着著名的麦迪逊广场和时报广场。当年戏剧活动的全盛时期,百老汇号称“伟大的白色大道”,有过80家剧院的辉煌历史,后来娱乐业中的后起之秀不断蚕食它的地盘,到现在只余下近40家剧院了,而且像我们在分布图上看到的那样,多数都不在百老汇大街上,而是在其东西两侧,尤其是第44街到第53街之间。

在介绍百老汇的历史之前,我们不妨先来领略几部近些年来轰动一时的音乐剧,它们是《汤米》、《悲惨世界》、《蜘蛛女之吻》和《西贡小姐》,当然,像《猫》和《剧院魅影》这样已成经典的戏码,也不可错过。从中我们将不难发现,百老汇音乐剧发展到现在,不但舞台技巧登峰造极,而且越来越注重舞蹈表演的倾向。

先说《汤米》。这出戏出道很早,但制作翻新,它1969年就以“摇滚歌剧”这一新鲜形式登上了百老汇舞台。1975年英国名导演肯·罗塞尔将它拍成一部超现实主义色彩的影片。这部戏在音乐剧历史上有划时代意义,而其实故事平平无奇,只是有着浓重的弗洛伊德主义色彩,再添上些咒语、魔力、受难和拯救的情节,都是这类题材常见的套路。故事讲的是,男主人公汤米4岁时,久已失踪的父亲从德国集中营归来,却发现母亲已投入他人怀抱,于是引发了一场争吵与凶杀,事后父母严禁他说出真相,年幼的汤米受此刺激,从此得了严重的自闭症,除了对自己在镜中的映像有反应之外,总是扮演一个又瞎又哑又聋的木偶,以至于遭人欺凌玩弄。后来一次偶然的家庭纠纷中,镜子被打碎,汤米从自闭症中解脱出来,离家出走,居然成了一位演艺界的大明星,回复了正常人的生活。

这出戏自始至终,背景墙如同一个变幻不停的万花筒。暗示着剧中人心理意识的环境和特定的场景,在上面交错出现,然而仔细一看,墙上其实是空的,所有的背景,原来都是用电影的方式投射而出!布景的出现更是花样百出,有从上方用钢丝吊下来的,有从地板下升上来的,有按照预定的轨道滑出来的,还有演员自己拿出来的。

要演好这出戏,演员都得非常卖力才行,不但要唱作俱佳,还得像杂技演员一样翻爬滚打。难怪有人说,歌剧要的是会表演的歌唱家,而百老汇音乐剧,则需要会唱歌的演员。

《汤米》这部戏,既有强烈的摇滚节奏,又将现代的科技媒体运用得出神入化,所以90年代重新制作推出后,立即走红,在1994年的托尼奖里,几乎捧走了全部技术性的奖项。

说到托尼奖,许多人都知道,它的地位,略同于电影界的奥斯卡奖。它是以著名的女演员兼导演安托尼特·佩雷的名字命名的,由美国剧联在1946年设立,每年要给百老汇音乐剧颁19项奖,由600名专家投票选出,虽然只有奖章,而无奖金,但却是美国戏剧界至高无上的荣誉。

另一部获1993年托尼奖最佳音乐剧奖的《蜘蛛女之吻》,更是直接从奥斯卡获奖影片改编而来。按说这部戏里大段大段的场面,都在南美一监狱里两名囚犯之间冗长的对话中展开。既没有《猫》里群猫翩翩起舞,活灵活现、妙趣横生的肢体语言,又没有《西贡小姐》里舞台上出现直升飞机那样的超级噱头,应该是商业色彩很淡才对。但是大概因为剧中人权、政治、同性恋等等题材,很合美国人口味的缘故,这出戏虽然推出不久,已经十分卖座。

至于下一部近年走红的戏《悲惨世界》,则完全不必介绍剧情,我国的观众,早已熟悉不过了。而且这部戏题材、场面都庄正高尚,没有什么儿童不宜的香艳场面,又是改编自世界名著,所以应该很容易在全球推广。

《悲惨世界》这部戏,贵在写实。这很难得,因为雨果的原著里,有一些史诗性的场面,更适合用银幕来表现,而不是舞台,由此更可见编导的苦心。比如有一幕里,舞台设计者让转台发挥了很大作用。关于旋转舞台,我们在前面介绍舞台下部机械设施的章节里,对它以及车台、升降台的功用,已经有了了解。剧中用到转台,是在起义群众与军队对峙于街垒那一幕,街垒前后的战斗场面,都通过转台的使用,一毫不漏地展现在观众面前。再比如密探沙威被冉阿让感化得良心发现,投河自尽一段,沙威跪倒在地,抬眼向天,举起双手,同时布景中的桥急速向上升起,给观众造成一种下坠的强烈错觉。

《悲惨世界》的曲作者是勋伯格,脚本作者鲍利尔,1980年在巴黎首演法语版,1985年10月8日在伦敦举行英语版的首演,随后就获得了如潮好评,至今盛演不衰。

如果说《悲惨世界》因为在艺术水准和舞台技巧上都有上佳表现,而一举夺得8项托尼奖,是名至实归的话,那么两位作者合作的下一部音乐剧《西贡小姐》的迅速窜红就可以称得上是“异数”了。

说“异数”也不是“异数”。虽然这出戏的剧情,在东方观众的眼里看起来,可能并无可取之处,甚至会觉得不值一哂,但它全从美国人的角度出发,来看待当年那场残酷野蛮的越南战争,并且套用《蝴蝶夫人》的故事,将当年美国兵仓皇逃跑,在越南南方遗下大批混血弃儿之事,粉饰成一曲浪漫的悲情恋歌,当然会博得美国观众的欢心了。


编辑:18928843168 微信:gzhifi E-mail:gzhificom@163.com 用QQ登录论坛,参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