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诗歌.电影《邮差》原声CD欣赏


  不可否认,电影对现代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除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意识表达,有时它甚至可以激发一种文化思潮,比如《摩托车日记》就是对早几年已升温的“切·格瓦拉”热潮的再度呼应,《火乐焚城》和《雷》使新一代歌迷重新认识了迷幻摇滚的代表“大门”乐队和灵魂乐巨星雷.查尔斯,并带动了其作品的热销。类似的电影还有不少,其中一部更是将音乐、诗歌和电影三种元素糅合在一起,不但赢得良好的口碑,还引发了人们对诗歌的热情,它就是反映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智利左翼进步诗人巴勃罗.聂鲁达一段生活经历的《邮差》(IlPosttino,1995,港译“事先张扬的求爱事件”)。

  这个故事的时间、地点是真实的,聂鲁达因国内军人政变而流亡海外,的确曾在意大利内格拉海岛定居过一段时间,在此期间他还完成了巨作《诗歌总集》。影片《邮差》就是从这个背景展开故事情节的,它讲述的是聂鲁达隐居期间与邮差马里奥相交成为好友,在他的影响下,马里奥不但抱得美人归,他的世界观乃至整个人生都发生了改变。影片以细致的情感描绘和浓郁的人文关怀感动了观众,不但获得英国大卫.里恩导演奖,还成为首部角逐奥斯卡最佳影片的外语片,虽然最后落败于《勇敢的心》,但仍将最佳戏剧类作曲奖捧了回来。

  影片配乐出自路易斯·恩里克.巴卡洛夫手笔,他创作的音乐共14段,另外两段是卡洛斯·加德尔演绎的歌剧唱段以及它的序曲。这张电影原声CD整体效果呈现宁静、素雅、清丽的氛围,仿佛在空气中也洋溢着浪漫的情怀,配器上,班多伦手风琴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在大部分音乐片段中都能领略到它的风姿。其主旋律名为“邮差”(The Postman),曲调轻灵优美,乐韵悠远飘扬,仿如习习清风拂过,显得轻松惬意,但听仔细些,安详中似乎夹杂着一丝淡淡的苦涩,它将一种温厚的感触轻轻渗透入心,就象电影故事带给我们的感受,此后这段主旋律还以弦乐三重奏版本、大键琴和弦乐版本、吉它和班多伦手风琴版本的形式三度出现,让我们体会到迥异的风格。
  
  现代的电影原声CD,主旋律通常都有多个变奏,对应剧情发展的不同阶段分别冠以不同的名称。在《邮差》中,它的变奏有“单车”(Bicycle)、“小岛的声响”(SoundsOfTheIsland)、“邮差之梦”(ThePostman'sDreams)等等,其中的“单车”变奏速度较快,透射出阵阵生气,体现了自由活泼的心情。其他乐段中,以邮差心仪姑娘名字命名的“贝阿特丽丝”(Beatrice)相当出色,这段旋律,缓慢宁静中隐藏着涌动的激情,无论配器还是结构都显得更为丰满。“暗喻”(Metaphors)是剧中大诗人与小人物建立友情的关键词,这段音乐一开始就呈现出优美的基调,之后却转变为一种怪异、不和谐的气氛,非常有特色。与我们常听到的奥斯卡获奖配乐相比,《邮差》的原声音乐结构并不复杂,也不追求恢弘浩瀚的气势,反而象音乐小品或民谣般简洁可爱,乡土气息浓郁,表达出返朴归真的心境。这种音乐氛围,在细微之处彰显人情温暖,与电影故事的主题配合得丝丝入扣,这就是它的高明之处。
  
  在电影镜头里,由于情节发展的限制,我们未必能完整欣赏到聂鲁达的大作,《邮差》的电影原声带弥补了这个遗憾,除精彩的配乐外,它还收录了14段配乐诗朗诵。据介绍,原本电影公司高层只是想找几个人朗诵一下聂鲁达的诗歌,后来却萌发了请歌影明星来朗诵并配上音乐的念头,在朱丽亚·罗伯茨的牵头下,影星米兰达·里查德森、拉尔夫·费恩斯、伊桑·霍克、格伦·克罗丝、萨缪尔·L.杰克逊、安迪·加西亚、威廉·达福、文森特·佩雷兹以及歌星斯汀、麦当娜等一大批聂鲁达的崇拜者纷纷加入进来,正儿八经的在录音室内充满感情的朗诵自己喜爱的诗作。其中,“清晨”、“美丽胴体颂”等诗歌在影片中断断续续出现过,另一首“诗意”则在影片结尾出现——“……不,这不是声音,不是文字,更非沉寂,而是来自我走过的街道,来自慢慢长夜,来自旁人的启发,在烈火中,或归途上,我没有表情,但它触动了我”,简单的文字,复杂的表情和深邃的内涵,足以打动心灵。

  这部音乐、诗歌、电影三合一的作品不但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聂鲁达热,从影片传达的人文精神以及动人的音乐、感性的诗歌中我们还可以领悟到一种伟大的人格力量,这正是出色的音乐、诗歌或电影应具备的内涵。



编辑:18928843168 微信:gzhifi E-mail:gzhificom@163.com 用QQ登录论坛,参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