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I两款器乐新专辑欣赏


李垂谊:舒曼、门德尔松、肖邦大提琴作品选

在拥有世界性声誉的华裔大提琴家当中,马友友、王健已是爱乐辈心中最心仪的名字。EMI新推出的这款大提琴独奏专辑(片号:0946 3 63044 2 7),让我们又见识了一位新星——李垂谊(Trey Lee)。

与其他从小受到严格音乐教育的演奏家一样,李垂谊4岁开始了“童子功”练习,不过,他先学习的是钢琴,9岁时,方开始练习大提琴。他曾在纽约朱利亚音乐学校就读3年,后来却决定进入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系,哈佛毕业后他担任过管理顾问。但他搁下音乐5年后,又重新选择了大提琴,并再随世界著名大提琴家弗朗兹·海尔梅森(Frans Helmerson)深造。在此期间,他先后在2000年第55届日内瓦国际音乐大赛、2001年纽约南堡格大提琴比赛、2002年赫尔辛基国际保尔路大提琴大赛上获得奖项。2004年,他更是赢得了杨尼格洛大提琴赛金奖,并成为了与国际大牌EMI唱片签约的艺术家。作为EMI专属音乐家及2004年杨尼格洛国际大提琴大赛首位华人的金牌得主,李垂谊开始奔忙于各大音乐节,与众多国际级管弦乐团合作,穿梭于纽约林肯中心、莫斯科克里姆林宫、荷兰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西班牙马德里国家音乐厅、芬兰赫尔辛基音乐厅等地进行职业表演。

2005年,香港影视媒体曾推出了《华人青年音乐家系列》的节目,介绍了8位在当今国际舞台上表现卓越的华人音乐家,其中除大提琴家王健、钢琴家郎朗和李云迪外,李垂谊的名字也位列榜上,这也是香港职业演奏家中获此殊誉的难得人材。李垂谊也曾踏上过中国大陆音乐之旅,遗憾的是演出行程短促,只在北京中山公园音乐堂以及上海音乐厅举办了音乐会。大量的内地听众,只能期待从他的唱片中鉴赏他的演艺。2004年,EMI推出他的首张大碟获得极高评价,但我们仍然无缘得手。好在EMI为他推出的第二张个人专辑,终于能让我们有机会领略这位同胞新星的精彩表演了。

新专辑收录的虽然是3位浪漫时期大师的精品,但篇幅都不大,重在品味。依唱片的节目顺序,舒曼的三首幻想曲(3 Fantasiestucke Op.73)排在最先。这本是舒曼为单簧管与钢琴的而作的曲目,强调音色与意境,现在改为大提琴独奏,李垂谊不但保持了原曲的特色,而且更注重乐曲的歌唱性。从乐曲中的开始激动热情的第一乐段,到自由节奏的第二乐段,再过渡到沉稳深邃的第三乐段“葬礼遐思”,都让我们能顺着他的乐思,慢慢走进舒曼的那浓郁的浪漫音乐世界的境界之中。后面的“柔板与快板”(Adagio and Allegro Op.70 )和五首民间曲调(5 Stucke im Volkston Op.102),也是极耐品味的小型作品。李垂谊的演奏看似风轻云淡,但特别注重抒情性,在适当的乐段中,那种刚柔相济的运弓揉弦,使人感觉到他具有与王健相同的演绎气质,这在后面的“谐谑曲”和“广板”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门德尔松的“D大调第二号奏鸣曲”(Sonata for Cello & Piano No.2 in D Major Op.58)是专辑中相对“大型”一点的作品(演录时间近26分钟)。这也是录音版本较少的门德尔松作品。李垂谊在唱片中的演绎,更表现出一种大家风范。从“活跃的快板”到“谐谑的小快板”,大提琴的在浑厚的音质中,也能像提琴一样将旋律演奏得轻巧灵动,而后面的“柔板”和“稍活跃的快板”,则将乐曲平顺地引向深入。肖邦的那首C大调的“引子与华丽的波罗奈兹舞曲”(Introduction & Polonaise Brillante in C Major,Op.3)虽然也属较短小的单乐章作品,但李垂谊的演奏很好地把握了肖邦音乐中的诗意与音响感觉的融合,抒情性与柔中带刚的情绪在音乐中恰如其分地阐释出来,一把大提琴,竟能透射出肖邦“花丛与大炮”的气韵。
正如专辑中对李垂谊演绎的评价:大提琴琴音温暖、真挚、醇厚,很好地演奏出舒曼、门德尔松、肖邦三位大师音乐中的浪漫主义气质。

与垂谊合作的,是柴科夫斯基国际大赛中最佳伴奏获奖者、钢琴家诺琳·波莱拉(Noreen Cassidy-Polera)。担任监制的,则是四次荣获格林美录音大奖的司徒达宏。拿李垂谊自己的话来说:“比起第一张专辑,我在探索音乐风格方面作了新的尝试。在新专辑中我选择了浪漫主义早期的一些作品。我对这些经典曲目有着独特的、密不可分的感情,它们构成了我的独奏会的核心。我将与听众一起分享我新专辑中的曲目,并希望借助现代最先进的通讯科技展示古典音乐,为更多人带来美好生活新体验。”EMI香港公司总经理李文伟也说:“非常荣幸能够与香港杰出的大提琴家同时也是年轻的世界级音乐家李垂谊合作。他天资聪颖并拥有如此出色的演奏技巧,必为音乐世界添姿增彩。”诺基亚公司在即将推出的音乐手机N91里,将首次把垂谊作为古典音乐家特别制作其视频及音频作品,这也是古典音乐演奏家破除传统观念,更广泛地融入现代社会新鲜事物的新尝试。

哈恩德·弗里斯:巴赫、泰勒曼、维瓦尔第双簧管协奏曲选

双簧管是木管中音色最华美的乐器。即使对于有些资历的唱片爱家,双簧管类的录音版本也是相对稀有的收藏。因为迄今为止,限于作品本身的数量,各大唱片公司的双簧管作品录音都不多见。EMI的这款双簧管专辑的出现(片号:0946 3 50905 2 9),终于又为唱片藏家增加了兴奋点。

此专辑是EMI以双星子座系列推出的唱片,两张CD上,辑录了巴赫、泰勒曼、维瓦尔第的双簧管协奏曲共14首,尽管这些录音分别出自1979年、1982年、1985年和1987年,但能够将它们集中再版,并经EMI最新技术加工,我们完全可以将它看成是一款新的合辑,足够木管乐器的爱乐朋友们过上大瘾了!

按顺序,专辑上收录的首先是巴赫的作品。 巴赫的协奏曲作品很丰富,他曾将诸多古钢琴协奏曲改编成小提琴协奏曲以及部分管乐协奏曲。所以不少当代音乐学者在想方设法,将这些被改编的作品还原回“本来面目”,此唱片收录的3首双簧管协奏曲也属此类。现在音乐会上经常演奏的巴赫双簧管协奏曲有3首。这几部作品多是以大键琴协奏曲流传,据音乐学家考证,它们的原型都是双簧管协奏曲。现在的双簧管演奏家们以恢复它们的原型而演奏巴赫的双簧管协奏曲,基本上定格为F大调的BWV1053、C大调的BWV1055以及G小调的BWV1053 & 156。在此专辑里担任独奏的是荷兰双簧管演奏家哈恩德·弗里斯(Han De Vries,1941~ )。打开机子,你即刻可以聆听到这些协奏曲中,双簧管所表现出的那种纯美高雅的音质,完全有资本与以往所出版的任何版本相媲美。而整个音乐的旋律、配器上,又与巴赫最著名的《勃兰登堡协奏曲》有相似之处,是最动听、耐听的佳作。

这张专辑上收录了德国作曲家、管风琴家泰勒曼(Georg Philipp Telemann,1681~1767)的4首双簧管协奏曲,即 E小调、D小调和 F小调。泰勒曼是巴赫同时代的作曲家。并且多次相互较量的作曲家,也是音乐史上极为罕见的高产作曲家,其作品数量上超过了老对手巴赫,在他为数众多的作品里,又以协奏曲为最大宗。哈恩德·弗里斯的演奏同样表现出对巴罗克音乐的优美纯正风格,在荷兰小提琴家兼指挥家路西 凡黛尔( Lucy van Dael)及其指挥的阿姆斯特丹阿玛尔音乐家合奏团的合作下,使泰勒曼的这些作品呈现出生动迷人的活力,几首协奏曲都能在此“老套”的结构下,极好地刻画出音乐的对比性及丰富度。

专辑上收录维瓦尔第的双簧管协奏曲最多,计7首,即 A小调的RV461、C大调的RV450、D大调的RV453、D小调的RV454、F大调的RV456、降B大调的RV465以及C大调的RV178。管乐协奏曲是维瓦尔第完整音乐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表现形式与人们所熟知的维瓦尔第小提琴协奏曲不同,但其优美动人的旋律和特殊的音色,给人完全不同于小提琴的另一种感受。哈恩德·弗里斯的精湛演绎,加上完美的录音品质,使本专辑具有极高的欣赏与收藏价值。


摘自:《视听技术》2006年11期 作者:凡 丁


编辑:18928843168 微信:gzhifi E-mail:gzhificom@163.com 用QQ登录论坛,参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