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全球著名唱片公司逐一简介(6)


RCA在创立之初并非一帆风顺,首先遇到的是1929年纽约华尔街的股票崩溃。此时美国陷入前所未有的经济危机,爱迪生的留声机公司应声而倒。RCA唱片公司也是奄奄一息,差点夭折。幸好RCA制造的收音机一路走红,市场占有率竟高达25%,才得以支撑起录音计划的发展。这段时期RCA记录了大提琴泰斗卡萨尔斯、皮亚蒂格斯基;钢琴家鲁宾斯坦、拉赫玛尼诺夫;小提琴巨匠海菲茨等人的精彩演出。指挥家方面,斯托科夫斯基与库塞维斯基领导的波士顿交响乐团,以及托斯卡尼尼等的加盟,使RCA的红色商标一度成为古典音乐的代名词。1934年以后电器录音普及化,录音频率从机械时代的100Hz-5KHz提高到30Hz-8KHz,有了质的飞跃。RCA躬逢其时,规模和产量迅速递增。这种喜人的局面在1941年达到了巅峰。随着美国卷入二战,唱片所需的虫胶原料减产了七成多,留声机工厂与录音业被军方征用,唱片业进入了第二个暗淡的阶段。不过早已站稳脚跟的RCA在战争的凄风苦雨中屹立未倒,靠先前积累的元气艰难的经营。战争结束,哥伦比亚公司开发出33.3转的LP唱片,给唱片业带来了再次复苏的生机。RCA随之加入LP阵营,表现相当杰出。他们的“New Orthophonic”压片技术在当时好评如潮。进入50年代后,RCA为对抗美国另一发烧厂牌Mercury的“Living Presence”唱片的竞争,积极投入立体声录音的研究试验。1953年,蒙都率领波士顿交响乐团的成员在纽约曼哈顿中心实验性的录制了的德利波的芭蕾《葛培利亚》选曲效果出奇的好。同年10月,RCA工程师在纽约的音响大战上示范了他们炮制的两声道与三声道的实验录音带,被美国《留声机指南》杂志主笔Peter Reed形容为“当今最震撼耳朵及心灵的‘立体身厉声’设计……”RCA由此得到灵感,节选评语中“Living Stereo”一词作为自己后来一系列唱片的副标题。1954年2月,RCA在波士顿音乐厅第一次以单声道和两轨录音机同时作业,收录了蒙许指挥的伯辽兹《浮士德的天遣》。接着,他们在芝加哥音乐厅录制了莱纳指挥芝加哥交响乐团演奏的理查德·施特劳斯的《英雄生涯》、《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这个录音随着1958年“Living Stereo”系列LP的问世,成为该系列的首张唱片.至此,“Living Stereo”系列LP唱片一直发行到1964年左右,总数约有600种。继“Living Stereo”系列名震全球之后,RCA在60年代再度推出发烧概念更为强烈的“Soria”和“Dynagroove”系列,效果有过之而无不及,几乎将立体声录音推向极至。不过,进入70年代后,随着全球音乐文化日益“流行化”,“素食化”,古典唱片市场份额大大削减,加上受到欧洲品牌的强烈挑战,RCA古典唱片的品质已不复当年,“黄金录音年代”宣告结束。但是今天蓦然回首,我们还是发现,RCA在五六十年代为唱片工业带来的辉煌竟是那嬷灿烂。他们在当年留下的大量珍贵录音无论从艺术价值或从品质方面去衡量都是无价之宝,令今日发烧友搜寻不厌。总结起来RCA的普通唱片以标准不同分为红、金、银印签系列:红印签,表示大师演艺,录音水平一流的最高规格;金印签,表示具有历史文献性的不朽录音;银印签,表示廉价唱片或再版唱片。

RCA之所以在立体声初期创下辉煌业绩,有其特殊背景。例如当时古典音乐市场蓬勃,唱片公司愿意投下巨资进行制作。不容忽视的是,战乱使大批欧洲顶尖音乐家尤其是犹太血统的艺术家移居到美国,而RCA当年网罗的音乐家如鲁宾斯坦、海菲茨、霍洛维茨、莱纳、孟许、费得勒、范克莱邦等人更处于艺术的巅峰时期,所以他们的唱片弥足珍贵,始终令人念念不忘。另一方面,早期的立体声还是新科技,令录音师不能利用先进设备偷懒,只能凭借自身艺术修养和技术功底进行制作。RCA的录音师往往仅利用2到3支麦克风进行实地收录,中间不经任何处理,便能录下指挥所要得音色,这种“不役于物”的制作态度在今天的新辈录音师身上已很难见到。再者,当时他们使用的器材都是电子管产品,音色相当温暖自然。加上RCA的录音场地都特别靓声,像波士顿交响音乐厅、芝加哥管弦乐厅、纽约卡内基音乐厅等都有极其良好的建筑声学特性,混响时间和反射时间都十分恰当,在此录下的音乐自然拥有一流的平衡度和空间感。根据资料记载,RCA早期的立体声录音采用的设备包括RCA专利的RT-21四分之一英寸两轨录音机,每一轨各用一个单声道混音控制器,分别控制Neumann U-47 cardioid与M-49/50无指向性麦克风,监听音箱是RCA自己开发的两路扬声器(低音单元有15寸)。1956起,RCA改用三轨录音机,使用Ampex 300的1/2英寸磁带录音座,所有的放大器与电子设备当然都是电子管制品。RCA的立体声录音以贝尔实验室所研究的麦克风摆位法为主(该实验室从30年代起就开始研究立体声录音,指挥家斯托科夫斯基也是试验的对象),视不同音乐的需要而使用2支或3支麦克风。当时RCA的录音师认为用两支麦克风可以模拟人耳听到的三维空间感,第三支麦克风则用来捕捉现场与乐器的细节。反观现在的古典录音,使用麦克风的数量越来越多,有时甚至多达几十支,经过混音,临场感便打了不少折扣。这就是RCA当年的老录音没有“罐头味”,听起来鲜活,迷人的一大秘密。

Mrecury的“Living Presence”与RCA的“Living Stereo”相比:据说前者的音响比较靠前,是以观众前排作为标准;木管音色鲜明,铜管与打击乐的动感与冲击力强烈;透明度与音场表现均属上乘;唯独弦乐质感突出,缺少了一点温暖与柔美。后者的唱片音响据说是以音乐厅座席的中间为标准,纵深感相当好;乐器质感较之前者不那嬷直接猛烈,但弦乐的音色却异常甜美,富有光泽;木管的音色也十分丰润,很讨人喜欢;铜管乐与打击乐则不太稳定,有些唱片动态极为惊人,而有些就有点欠火候。

由于当年RCA与英国的Decca唱片公司有着密切的伙伴关系,RCA在欧洲的录音多委由Decca的王牌录音师威尔金森(Wilkinson)负责,其效果之优异自然可想而知。在美国本土,最早的制作人Richard Mohr与录音师Lewis Layton被分成一组,负责单声道唱片的录制;而制作人Jack Preiffer与录音师Leslie Chase被分到另一组,负责立体声唱片的录音。后来,Richard Mohr, Lewis Layton和Jack Preiffer三个人成为RCA幕后的灵魂人物。这组“三剑客”几乎见证了RCA在“黄金年代”所有的辉煌历程。尤其是Jack Preiffer,更是缔造RCA“Living Stereo”历史名盘的最大功臣,在此我们必须特别提到他。

Jack Preiffer在大学获得音乐与电子工程双学位后,于1949年加盟RCA,不久,他的才华便引起注意,被调到Artist & Pepertoire部门开始应付那些难缠的艺人。他第一个碰到的女钢琴家兰朵夫斯卡让其他人大伤脑筋。当时这位正在录制巴赫钢琴协奏曲集的老人家已有70高龄,她不愿意到纽约奔波往返,令唱片公司束手无策。

Jack Preiffer接手后很快获得老太太的信任,干脆让技术小组开赴到康内迪格洲她的家里进行录音。后来直到老人去世,都视Jack为知己。Jack Preiffer负责过的艺人还有指挥家托斯卡尼尼、费得勒、孟许、罗伯特·肖、斯托科夫斯基、莱纳;小提琴家海菲茨、西格提、米尔斯坦;钢琴家鲁宾斯坦、霍洛维茨、范克莱本;歌唱家普莱斯;以及瓜乃里、东京四重奏等。在30多年的制作生涯中,Jack Preiffer还多次获得各项唱片大奖,其中包括1990年国际录音艺术与科学协会授予的最佳制作人终生成就奖。1994年《托斯卡尼尼全集》最高成就奖;1996年《海菲茨全集》格来美奖等等。1992年RCA的“Living Stereo”唱片以CD版再次发行,Jack Preiffer再次出任监制。1996年他正在录音室监听一张即将推出的“Living Stereo”CD母版,不幸心脏病发作去世,是真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典范。

除了Jack Preiffer,在发烧友中名声最大的应该是RCA的金牌录音师Lewis Layton。在再版的“Living Stereo”系列CD中以他的作品最多。Lewis Layton操刀的大部分录音都保有凶狠的动态,音场深远,透明度极佳。最难得的是他录制的管弦乐作品钢中带柔,有厚实而甜美的灯胆味道。

作为一家历史悠久的大型唱片公司,RCA在爵士乐,蓝调音乐以及流行音乐等方面也是明星云集,有数不完的珍品,比如一张“蓝雨楼”(片号:RCA258418)已被音响界公认为测试人声的必备唱片。1987年,加入BMG唱片集团后,RCA的录音事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除了在美国唱片业中继续保持领导地位之外,还与前苏联的“旋律”唱片公司展开合作,整理了俄罗斯不少珍贵的历史录音资料。最近,该公司出版了1998年9月在紫禁城太庙所上演的北京版实景“图兰多”CD(片号:BMG RCA 74321 606172),LD及4方位多视角的DVD。另外RCA音乐制作也日趋国际化,包括我国在内的一些音乐家也相继签约其下,大大丰富了这个品牌的艺术资源。

索尼哥伦比亚(Sony/CBS)唱片公司 哥伦比亚(Columbia)唱片公司属于美国三大电视网之一的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其余为全国广播公司-NBC,美国广播公司-ABC),成立于1890年,历史上与宝丽金、贝图斯曼并称为三大唱片集团。该公司1948年制成世界首张12英寸密纹唱片,1965年在伦敦设立分公司,成为横跨欧美的唱片集团。1989年,哥伦比亚唱片公司与日本索尼财团合并,成为20世纪五大唱片集团之一。

1877年,爱迪生发明了留声机(phonograph),并于第二年4月成立了爱迪生留声机公司(Edison Speaking Phonograph Company)。1885年左右,电话发明人贝尔与朋友丁特合作改进了爱迪生的留声机,取名为Graphophone,向爱迪生提出合作,结果惹来了官司。1886年,二者自行组建了美国留声机公司(American Graphophone Company)以推销其新型唱机。正在双方竞争之际,jesse Lippincott在他们中间左右逢源的取得了爱迪生留声机的制造权和贝尔留声机的贩卖权,并于1888年7月成立了北美留声机公司(North American Phonograph Company),还在各地开设了30多家子公司,但是只有在华盛顿的哥伦比亚留声机公司(Columbia Phonoguaph Co.)没有亏本,所以North American Graphophone Company于1894年宣布破产,仅存的Columbia Phonoguaph Co.与American Graphophone Company合并成立了Columbia Graphophone公司。同时爱迪生也将自己的公司改组为国家留声机公司(National Phonograph Company)。自学成才的贝纳林随即将唱片业搅得风起云涌,他于1887年发明圆盘唱片(Gramophone),并于1893年在华盛顿成立了美国留声机公司(American Gramophone Company),这使Columbia相比爱迪生的优势丧贷尽。1922年,斯特林与一些英国股东将设在英国的Columbia公司收购,与美国Columbia使用相同商标。1923年美国Columbia宣告破产,1925年又恢复经营。1927年,一个叫Arthur Jadson的音乐经纪人与Columbia合伙以16300美元收购了联合独立广播公司(United Independent Broadcast),并成立了日后闻名于世的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olumbia Broadcasting System简称CBS)。三个月后,费城的Bill Palet将16家联合独立广播公司的电台一举买下,开始转播大都会歌剧院的演出,业务蒸蒸日上,1934年,CBS又与托斯卡尼尼麾下的纽约爱乐合作推出了星期天午后音乐会,大获成功。1938年,CBS将原是其母公司的Columbia收归帐下,将名称改为Columbia Record Division of CBS。至此,闻名全球的Columbia 唱片公司正式诞生了。今天日本天龙(Denon)唱片公司就是当年Columbia的日本分公司。80年代,Columbia曾有意与英国EMI合并,结果却于1989年被日本索尼财团以20亿美元收购,成为了Sony Music集团。1991年起,废除原有的Columbia和CBS商标,改用全新的Sony Music和Sony Classical商标发行唱片。

在古典音乐方面,Sony旗下拥有以色列爱乐乐团和美国NBC交响乐团等欧美各大乐团;指挥家塞尔、梅塔、托斯卡尼尼等;大提琴家马友友、钢琴家泽尔策尔、古尔德等。在流行音乐方面,Sony是世界上发展势头最好的唱片公司。

香港雨果(HUGO)唱片公司 “正大国际”旗下一家以录制中国民乐而闻名的唱片公司。1987年由音乐家出身的易有伍先生创办。其特色是以出版中国民歌民乐、戏曲曲艺、管弦乐作品以及由中国人演奏或指挥的外国音乐,其核心便是以“中国”二字为其一切制作选题的出发点。十年来该公司一直不遗余力的开拓录音新领域;发掘、培养中国音乐人才。通过雨果的唱片发行,许多中国或华裔音乐家得到了鼓励和重视,而且还带动了一批新生代音乐人的成长。可以说,雨果与“台湾风潮”和“西曼·马可波罗”一起,为中国民族音乐和中国新音乐的发展以及华夏音乐文化向世界的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突出贡献。

目前雨果阵容强大,旗下云集了吴兆基(古琴)、陈培勋(作曲)、曹桂芬(古筝)、夏飞云(指挥)、朱哲琴(歌唱)、张维良(埙、萧)以及陈蕾士、李汴、邱雾、戴琦、罗小慈、祁瑶、林乐培等众多民族音乐艺术家。而且,雨果还与华裔小提琴家薛伟、华裔大提琴家兰洁、钢琴家许忠等华人艺术家广泛合作。同时,雨果旗下还拥有俄罗斯爱乐管弦乐团、中央民族乐团、华夏室内乐团、上海音乐家协会少女合唱团、青岛少年儿童合唱团等优秀的艺术团体。

多年来,雨果公司在录音设备和录音技术方面始终保持着世界领先水平,这为众多民乐发烧友的唱片收藏提供了难得的机会。其24Bit/192khz的取样率和先进的录音器材都可称得上“世界顶尖”。雨果公司的当家录音师易有五先生生于新加坡,1977年到香港中乐团任演奏员,后又在香港音统处任二胡教员与乐队指挥,1984年后又从事音统处推广组的工作,1987年创建了雨果唱片公司,如今易有伍先生的录音水准在全亚洲已经是有口皆碑的。

雨果公司近年来比较引人注目的唱片有:“HRP7”系列(中国音乐以及由中国人演绎的外国音乐作品);“HRP9”系列(中国具有历史文献价值的经典作品);“KG奇雨果”系列(由中国人创作的New-aged新音乐作品);“LT莲花版”系列(通过精心挑选并高于普通CD制作水平的一批在演奏上以忠于原作为特色的民乐作品);“金碟系列”等。


编辑:18928843168 微信:gzhifi E-mail:gzhificom@163.com 用QQ登录论坛,参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