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26日是英国天才女大提琴家杰奎琳·杜普蕾(Jacqueline du Pre,1945—1987)60冥诞。18年前她离我们而去时,年仅42岁。在她短促的一生中,自她16岁在英国和美国开独奏音乐会起,至28岁因患多发性硬化症而停止演奏,其演艺生涯只有短短的12年。但这短短的12年却构筑了她伟大而辉煌的、让人们永远无法忘怀的艺术人生。她最杰出的艺术成就,当数对埃尔加(E.Elgar,1857—1934)的大提琴协奏曲的完美而独特的演绎。这是她生前演出最多、最受欢迎的曲目,也是她的成名之作。由于她演奏的埃尔加大提琴协奏曲近乎成为神圣样板,竟使她的同辈如麦斯基这样优秀的大提琴家(麦斯基与杜普蕾曾是罗斯特罗洛波维奇大提琴班上的同窗学友),因为杜普蕾的演奏给他留下的印象太深,以至找不到自己的感觉而有很长时间都不敢碰这部作品。
埃尔加的大提琴协奏曲(E小调,op.85)完成于1919年,同年10月26日由沙尔蒙德主奏大提琴与作曲家本人担任乐队指挥的首演似乎并不太成功,反应冷淡。但后来经作曲家的好友,女大提琴家比亚特丽丝·哈里逊大力宣传并不断演出,才逐渐赢得人们的赞赏。而真正使人们承认其不朽价值的,则是经西班牙大提琴大师卡萨尔斯的杰出演奏,才终于使这部作品名扬四海,并确立其可与舒曼及德沃夏克的大提琴协奏曲相媲美的经典地位(在埃尔加创作大提琴协奏曲之前,大提琴协奏曲的经典不多,还属于冷门体裁。在古典主义时代,除了海顿写过几部外,莫扎特与贝多芬都不曾作过大提琴协奏曲;尔后的浪漫主义时期,大作曲家中也只有舒曼及德沃夏克写出了堪称典范的两部。而德沃夏克的那部,也许正是激发埃尔加创作大提琴协奏曲的原动力与范本)。埃尔加的这部协奏曲既是20世纪第一部成功的大提琴协奏曲,也是英国音乐史上此种体裁的开山之作。但它又是埃尔加的压卷之作,因为完成这部作品后的次年,作曲家的爱妻艾丽丝去世,丧偶之痛使作曲家不再有心思作曲。埃尔加写作这部协奏曲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而战争给他留下的阴影则依然挥之不去;加之年老多病,事业不顺(进入20世纪后,他的一些重要作品都得不到好评),经济困窘,以及老朋友的相继去世,都使他内心感到凄凉孤寂。在创作该曲时,埃尔加的创造活力虽没有完全丧失,但毕竟年事已高,灵感的激发已属回光返照。因而这首协奏曲在总体上,充满迟暮的苍凉气息和怀旧的伤感,而这也恰恰成就了它特有的深沉之美。
这部协奏曲不是常规三个乐章的格局,而是由四个连续演奏的乐章组成。全曲的整体布局具有回旋特性。最初,作为引子的大提琴独奏宣叙性主题以各种姿态贯穿于各乐章,恰如回旋曲式中一再出现的叠部。这种处理手法也使全曲带有幻想曲的性格,与作曲家所要表达的抒情乐思以及非常个人化的带有自传性怀旧的音乐构思十分贴切。第一乐章由慢板的独奏引子开始,随后进入中板,曲式不是常规的奏鸣曲式,而只是一个简单的三部曲式。主要主题以一个略带忧郁表情的音调动机连续往下作六度模进铺陈而成,仿佛将心中块垒沉入深渊,那种深切的伤感之情,感人肺腑。乐章中间部分的旋律甜美流动,如爱的倾吐,也是对往昔美好时光的回忆。第二乐章为较快的快板,具有谐谑曲的体裁特性。乐章仍以宣叙性的序奏主题开始,作为与第一乐章的衔接,随后进入正题。音乐轻盈如风,大提琴快速飞翔的技巧十分引人人胜。第三乐章为慢板,是一首深刻动人的悲歌。著名的埃尔加研究专家M.肯尼迪称它为“一首埋藏在深处的使人落泪的哀歌”。大提琴上的悠长旋律连绵不绝,肃穆端庄,表情深邃。终乐章系快板,本身也是一个回旋曲。主要主题颇具生气,但在快速跃动的韵律中仍潜藏着一种{周怅之情。在乐章后部,音乐经过充分展开后引出一段缓板,终于将那种隐匿的伤感升华为深刻的人生感慨,非常感人。在这个乐章中,前面各乐章的素材纷纷重现,如回眸人生,往事历历。全曲最后在急板中戛然而止,如快刀斩乱麻将一切了断,给人留下无穷的思绪和回味。
杜普蕾生前留下的录音不算很多,最重要的就是埃尔加的大提琴协奏曲。共录有两个版本:其一是1965年与巴比罗利指挥伦敦交响乐团合作演录的,另一个则是于1967年与巴伦伯伊姆指挥伦敦交响乐团合作演录(并有完整录像)。一般认为前一个版本更为出色。众所周知,正是在1967年,杜普蕾与巴伦伯伊姆喜结良缘(据傅聪讲,杜普蕾与巴伦伯伊姆的姻缘还是由他牵的线,也是一段乐坛佳话)。照说,夫妇联袂合作一定格外默契。不过当年的巴伦伯伊姆太年轻,太冲动,指挥经验也还不够丰富,因而他俩合作演录的那个版本尽管情感激荡,富于魅力,但在音乐结构上则显得稍稍有些松散。
杜普蕾对这部协奏曲的诠释,非常准确地把握了乐曲的总体精神:悲悯,但高贵,惨痛,而有节制;在浪漫与古典,以及情感的表现与形式的矩度之间,找到了最佳的契合点。作为女演奏家,她虽有女性的细腻与委婉,却绝无娇媚之小气。她的演奏,动情处,催人泪下;狂放处,痛快淋漓。浪漫婉约与激情豪放兼备,既细致入微,又大气磅礴,实在不可多得。其技巧之高超,更是无与伦比。她的独具个性的艺术风采,正是熔铸在技与艺的完美结合之中,而达到几乎不可逾越的高度。难怪马友友在怀念她时说:她“是一个最能令人激动的大提琴家……她永远是音乐家的榜样。”
为纪念杜普蕾的60冥诞,EMI公司最近又重版发行了她与巴比罗利合作演录埃尔加大提琴协奏曲这一经典录音的CD(片号:5 55527 2)。该碟还收录了她与巴伦伯伊姆于1971年合作演录的德沃夏克大提琴协奏曲,也是极精彩的版本。因此这是一款非常值得收藏的珍贵唱片,对以前没有机会得到它的音乐爱好者来说,实在是一个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