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传到伦敦,人们纷纷要求一睹为快。次年在伦敦上演时英王乔治二世亲临剧院,当第二部分终曲《哈里路亚》奏响时,国王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站起来听完了全曲(《哈里路亚》要站着听作为一条不成文的规定一直延续到今天)。为了维护《弥赛亚》的地位不因过多的演奏而受损,英王下旨每年只在春天演奏一次,且只有亨德尔本人才有资格指挥。
亨德尔的清唱剧质朴感人,把高度的艺术性和虔诚的宗教信仰融入了一个个音符之中。从《扫罗》、《以色列人在埃及》到《参孙》都同样出色。1750年(巴赫在这年逝世),年迈的亨德尔在车祸中受了伤,第二年他的视力开始减退,不久完全失明。他依然拖著病体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包括每年春天指挥《弥赛亚》的演出。
1759年春,74岁的大师照例指挥了演出,在暴风雨般的掌声中,老人倒下了。几天以后,这位乐坛上的巨星陨落了。亨德尔享受了国葬的待遇,长眠在历代国王圣贤下葬的威斯敏斯特教堂墓地,在那里有一座亨德尔纪念像耸立至今。
回顾亨德尔的一生,他确实是乐坛上的常青树和多面手:他一生近60年的音乐生涯中,在德、英、意三国乃至全欧洲都获得了巨大的声誉;他的作品融德国严谨的对位法、意大利的独唱艺术和英国的合唱传统于一炉,成为世界音乐史上的瑰宝。他同巴赫、维瓦尔第一起,为辉煌的巴罗克时代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亨德尔的清唱剧创作
他的清唱剧创作远从1708年即开始,一生约有两打作品,除了两首以意大利文写作之外,其他都以英文的脚本为依据。取材大多出自圣经。如:以斯帖、底波拉、扫罗王、以色列人在埃及、约书亚、参孙、所罗门王、耶弗他、犹大马加比亚斯等,最后一首是譬喻式的 (Allegorical)「时间与真理的胜利」(The Triumph of Time and Truth)(1757年)。至于「弥赛亚」却是独树一格的作品,是一首包含了旧约及新约,注重灵修、思考有关救主「弥赛亚」的作品。
亨德尔的「弥赛亚」可说是全世界被演唱最多的清唱剧(包括以英文及其他许多语言,当然英文唱的最多),也是基督徒耳熟能详的圣乐;其中之「Alleluia」大合唱,更是许多大大小小的合唱团、圣歌队唱过或试著去唱,许多人都能「倒背如流」的曲子。而演出的人数,首演时有18人诗班(6位男童女高音,12位男性演唱者中有4位唱女低音、4位男高音、 4位男低音),共使用了33件乐器──12支小提琴、 4支中提琴、 3支大提琴、2支低音大提琴、4支双簧管、4支巴松管、2支小喇叭、1组定音鼓、1架管风琴。
这是1742年4月13日在爱尔兰首都都柏林首演的编制。而莫札特在1789年重编的乐谱,使后来演出的人数大增,同年在伦敦就有275 位人声及248件乐器的记录。而1859年在伦敦的亨德尔100年逝世纪念会时,合唱团高达 2765人、乐器460件。1869年在美国波士顿「和平日节庆」演出时,更曾有过一万人大合唱「Alleluia」、500件乐器伴奏的记录。在台湾YMCA的Oratorio Chorus每年连续不断地于12月间推出,今年将是第50周年的演出,「弥赛亚」受欢迎的程度于此可见一斑。此外甚至有所谓的「弥赛亚大合唱节庆」,就如在美国普林斯顿的西敏寺音乐学院,常常邀请普林斯顿附近的居民,自备乐谱参加大合唱,英国的伦敦也常有此盛况,人数有时多达2000人。
当然,世上有许多贫穷的人,也因著「弥赛亚」的演出而多少获得些帮助,许多医院更因而被建造或改建。世界上各个角落每年都有人因为唱「弥赛亚」而获得心灵上的鼓舞,产生更多向上迈进的力量。许多基督徒因为听了它而更爱主、爱人。也有不少非基督徒(特别是大专院校的合唱团员)因为参与了「弥赛亚」的演出而深受感动,决心追求真理、用音乐服事世人;福音的种子撒播在各种数不尽的,唱过、听过「Messiah」的人心田之中,任何适当的时期,都可能发芽开花而结果。
清唱剧弥赛亚的写作背景
剧本的作者查理·詹宁斯(Mr. Jenmens 1700~1773)是伦敦当时相当富有的人,他以写文章及剧本为至高之乐趣,并充满达到顶尖的雄心。他自认是当时最杰出的剧作能手,饱读莎士比亚的剧作,对于许多古典文学作品也涉猎广泛。亨德尔在1725 年开始与他成为好友,发现詹氏对他的音乐了解至深而相当惊讶,后来就采用了詹氏的脚本写清唱剧,如「扫罗王」及「伯沙撒王」等,而「弥赛亚」则是詹氏心目中精心的作品,不过,他大概做梦也没有想到它会成为万世留芳的脚本(甚至有人曾说它是「前古无人,后无来者」的杰作),与亨德尔同被歌颂,永不褪色。
「弥赛亚」的剧本共分成三大部分:
救主降临的预言及他的诞生。
救赎的信息及救主为全人类的牺牲。
救主战胜死亡及最终的审判。
全曲主要精神虽然注重救赎的信息,却超越了教会的教义,成为一种非礼仪的圣乐,而向全世界人类传达救恩的喜讯。亨德尔本身似乎完全了解信息的中心,而能时常在音乐中用最简单的方式,将严肃的信息表达出来。
它的内容澈头澈尾取材于圣经,以《以赛亚》书为重心,诗篇、福音书及书信为辅佐,约伯记及小先知书(哈该书、撒迦利亚、玛拉基书)则适当地穿插其中,却能有一贯的精神,它实在不是圣经的选辑而已。詹氏采撷圣经资料的广博及其一贯性,证明了他本身对于救世主、「弥赛亚」的神学及福音深入了解的成熟度。
这首清唱剧不象别的清唱剧那样可清楚地让人看出主角何时出现,但「弥赛亚」的中心思想却贯穿了全曲,而成为亨德尔的清唱剧作品中最特殊的一曲。它是一首颂赞救主耶稣基督整个生涯的作品,从旧约圣经的预言,到主耶稣的出生、生活、受难、受死及复活,以及荣耀的复临,使我们清楚认识了整曲的一贯性。
到亨德尔去世时,一共演出56场。1750年5月1日在伦敦更是演出最成功的一场,而奠定了「弥赛亚」清唱剧在圣乐史、音乐史上的永久地位。
亨德尔在写作「弥赛亚」时,似乎已经亲身看见、亲手触摸到救世主,而他的生命至此全然改变,我们可从他1757年所写的「时间与真理」,体会出他成熟的宗教情操──他不再急功好利,他开始追求人生真实的意义。从此以后,亨德尔好像与巴哈携手并进,从心底写出对至高上主的赞美与感谢,将一切的荣耀归与真神上帝。也惟有这样伟大的心灵,才能谱出感人至深的音乐,为许多世上迷途的人们指点迷津,照亮了他们人生的旅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