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课


导演:简·坎皮恩

      19世纪中叶,在遥远空旷的新西兰海岸,美国少妇爱达带着九岁的女儿和一架大钢琴嫁给了美国殖民者斯图尔特。由于路途十分遥远与艰难,丈夫决定舍弃钢琴,将它留在沙滩上。爱达为此内心痛苦万分,因为她从小就丧失了说话的能力,而唯一能够让她排遣寂寞的,就是弹奏钢琴时从那优美动人的音乐中获得的快感。

      斯图尔特只是个一心想要发财的商人,他根本就不理会妻子的要求也不在乎她的心中所想。对此,爱达只能求助于邻居乔治·贝因。贝因表示想听爱达的演奏,于是爱达在海边发狂地弹琴,渲泄着她内心的寂寞和痛苦。贝因从这震憾人心的音乐中了解了爱达的心。

      贝因用一块土地与斯图尔特换走了钢琴,并费尽千辛万苦将它运回家中。为了弹琴,爱达每天去给贝因上钢琴课。而贝因则为了亲近爱达,提出用爱抚亲昵可以换回钢琴,在音乐与爱抚中,贝因比斯图尔特更深地理解和爱着哑女爱达,由此他们两人的情感也在这幽幽的钢琴声中逐渐滋长起来。

      专横的斯图尔特发现这一切后,将爱达与孩子都囚禁在屋中。然而这并不阻止爱达向贝因表达爱意。狂怒之下,斯图尔特用斧头砍下了爱达的一根手指,这终于导致了一场争斗。争斗的结果是两个男人间达成了协议,贝因带着爱达和孩子以及钢琴离开这里。在船上,爱达在强烈的思想斗争后,终于决定抛弃这象征她沉重痛苦记忆的钢琴。她把它掀倒了海里。

      贝因与爱达组成了幸福的家庭。当金属的假指与钢琴键相撞时,发出了一种奇特的声响。它融人了钢琴美妙合谐的音符之中,创造出了另一种完美的旋律。

      上世纪90年代,电影界兴起一股反映残疾人生活的拍片热。一时之间,这种题材的影片如雨后舂笋般大量涌现,不少优秀作品纷纷荣获大奖。而这部由法国著名女导演简·坎皮恩执导的影片《钢琴课》,也因情感细腻而获得了第46届加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

      电影音乐:

      迈可尼曼:《心中渴望欢愉》

      迈可尼曼是受到美国现代作曲学派影响的一位英国作曲家,他早在20世纪60年代学生时期就已经开始在英国巴洛克音乐中寻找和当代音乐相融合的可能性,最后他把自己的心得运用于电影配乐中。在导演彼得·葛林纳威的一系列电影中,他谱写出的独具风格配乐逐渐为人所注意,最后在电影《钢琴课》中,以捕捉到的细腻的女主人公复杂变化内心情感的钢琴配乐俘获了全球电影迷们的心,由此《钢琴课》的电影音乐唱片也成为了上世纪90年代最为畅销的一部电影原声带,而原本就深谙古典音乐精髓的麦可尼曼,后来更以这段广为人知的电影音乐主题而写成一首精彩无比的钢琴协奏曲。


编辑:18928843168 微信:gzhifi E-mail:gzhificom@163.com 用QQ登录论坛,参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