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的纪念 里赫特逝世10周年专辑(2)


  这三款纪念录音,每一辑都由双张CD组成。
  
  第一辑:贝多芬钢琴奏鸣曲选辑

  CD1上收录了4部——G小调第19号、G大调第20号、F大调第22号和F小调第23号(热情),为1992年11月录音。CD2上有3部——E大调第30号、降A大调第31号、C小调第32号。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历来都有无数名公巨匠的演录。听里赫特的演奏,开始可能不会得到令人惊喜的发现。可是,他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可以抛开任何杂念进入到音乐当中。听开始的第19号(这部作品据推测属于贝多芬早期的钢琴奏鸣曲),里赫特的行板第一乐章演奏,风轻云淡,但音色的掌控是那样恰如其分,分句的处理是那样层次分明。回旋曲快板第二乐章的演奏也是从容不迫,但听较强的经过部,音乐随乐曲情绪起伏,自然而然地迭宕起伏,优雅的第二主题更是随着音乐的呼吸感飘然而至。他无所谓慢热快热,一切都随其自然,在他气定神闲的演绎中,蕴藏着深不可测的内力与韧劲。一曲方罢,旋即响起的热烈掌声,听得出是发自听众内心,而绝非礼节性的捧场。

  细心的听众可能会发现,CD1上,紧挨第20号和第22号之间,没有第21号“华尔斯坦”。据说,“一山不藏二虎”。同为涅高兹的弟子,里赫特一般不会同意重复出版他的师弟吉列尔斯演录过的作品。而正是吉列尔斯以“钢铁般的触键”,演录出版过这首石破天惊的“华尔斯坦”(DG 419 162-2),而此碟赢得了《企鹅》三星带花的殊荣。里赫特没有演录“华尔斯坦”,但CD1上的最末一曲是“热情”。我认为这是最有欣赏价值的录音。这里,里赫特好像“犯忌”,因为吉列尔斯的也演录出版过“热情”。但据一些乐友感觉,吉列尔斯的演录虽然精彩,却有些威猛过头。里赫特的“热情”,在前后两个乐章的演录中,或许没有吉列尔斯那么强烈的雷霆万钧之势,但在充满光明与希望的第二主题与庄严肃穆的第一主题的交替中,那种鲜明对比所凸现的张力,堪称奇绝。第二乐章与第三乐章在音乐韵致上的衔接,更是不留刀痕斧凿之迹。里赫特的演奏,自始至终荡漾着一种连绵不断的燃烧着的激情。他的演奏,是乐圣名言——“音乐应当使人类的精神迸发出火花”的典范性诠释。这款录音虽没有获得金牌式的评价,但肯定是今天钢琴家们学习观摩的楷模。
  
  第二辑: 莫扎特钢琴奏鸣曲选辑

  此辑的两张CD上,包含了F大调第2号(K280)、G大调第5号(K283)、降B大调第13号(K333)、C小调第14号(K457)、F大调第15号(K533)和一首C小调幻想曲(K475)。
  

  里赫特演录的莫扎特钢琴奏鸣曲选,在录音出版物中没有突出的地位。听过他这类录音的人,可能最初感受最深的是在演绎中能够展示出一种单纯的美。而随着音乐进程的推移,人们会发现,里赫特演奏的莫扎特,长处在于从丰富的音乐灵感中自然地达到出色的平衡。有人说他平和内敛的性格所演释出的莫扎特,缺少一些美和艳,与一些锋芒毕露的外向型演绎相比,更会形成一种反差。到底那种演绎更接近真实的莫扎特,爱乐友可以自己去品聆、鉴赏。

  第三辑: 斯克里亚宾、

  普罗科菲耶夫、肖斯塔科维奇作品选

  这一辑的曲目较多,都是出自俄罗斯作曲家之手。里赫特演绎俄国作曲家的作品,本身就具有一种天生的亲近感。两张CD上,包含了斯克里亚宾的“夜之诗”、“两首舞曲”、“激情之诗”和“b小调幻想曲”。普罗科菲耶夫的两部钢琴奏鸣曲、“四首小品”(全部)、“十首小品”(选录其中的第4首)、由20首小品组成的“瞬间的幻想”(选录其中的10首),以及肖斯塔科维奇的前奏曲与赋格选录。

  里赫特曾弹奏过整场的斯克里亚宾,其权威性勿庸讳言。此款录音中,他演奏的“激情之诗”充满了作曲家本身的气质,同时带有生动的戏剧性。“b小调幻想曲”是斯克里亚宾最长的独奏曲之一。里赫特的演奏不论在旋律与和声效果上都堪称完美,尤其是第二主题,简直无愧于钢琴曲中最优美的旋律。而普罗科菲耶夫的钢琴奏鸣曲,集中展示了作曲家丰富的创作经历和奇丽独特的艺术风格。里赫特的艺术生涯中,也曾与普罗科菲耶夫结下不解之缘。早在1940年,当里赫特还是一名学生时,便在世界范围首演了普罗科菲耶夫的第6号钢琴奏鸣曲。第9号钢琴奏鸣曲则是普罗科菲耶夫专门题献给里赫特的作品。此款专辑里,里赫特演奏两首(第4号和第6号),也绝对是权威性的演绎,无论在品味与气质上,与普罗科菲耶夫的创作原旨一脉相承。

  肖斯塔科维奇的《前奏曲与赋格》,被称为键盘乐的“新约圣经”,作品因追忆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之伟大而开始创作,其中不仅模仿了巴赫时代的形式,也糅进了俄罗斯民族音乐风格。此款专辑虽然只收录了其中的6首,但也足以证实里赫特王者风范与深厚的底蕴。

  对里赫特十分敬仰的钢琴怪才古尔德,认为在音乐表演界有这么两类演奏者:前一类是将手中乐器发挥到极至的演奏者,而后一类演奏者尽管有深厚的功力,但他会完全越过演奏技巧这个层面,创造出一个将他们自己与乐谱直接联系起来的幻觉。这种幻觉又会给予听者一种置身其中的感觉,如同自己投入和参与到音乐当中。在当今这个时代的后一类演奏者中,恐怕没有比斯维亚托斯拉夫·里赫特更好的例子了。里赫特的老师涅高兹曾说过:“不能想象世界上还有比里赫特更能打动人心的音乐诠释,他对音乐作品的构造与节拍有高超的驾驭能力,同时,他的演奏又富于古典主义的均衡与和谐,他的天才使他在抓住作品整体框架的同时并不遗漏任何微小的细节,就像翱翔在天际的雄鹰一样,将大地俯瞰得一览无余。大家不要误会,我无意借夸耀我的学生来抬高自己,里赫特让我骄傲倒并非因为他是我的学生,事实上,对于具备他这样才能的人,跟谁学习并不重要”。

  里赫特时代虽然已经终结,但值得庆幸的是,循着这些评价的思路,跟踪里赫特遗留下来的琴声的轨迹,我们仍然能被他所营造的音乐陶醉。仿佛在此时,大师离我们越来越近。


编辑:18928843168 微信:gzhifi E-mail:gzhificom@163.com 用QQ登录论坛,参与分享。